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环境致癌物尤其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致癌作用的研究,从现场调查到分子毒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早在1775年英国著名外科医生波特发现扫烟囱工人患阴囊癌的较多,并认为这种疾病同接触煤烟有关。1915年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实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从此,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成为引人注目的环境毒理学课题。对多种环境致癌物尤其是对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致癌作用的研究,从现场调查到分子毒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环境毒物的低剂量刺激(兴奋)效应方面,1955年德国医生发现无机汞在低浓度下有刺激人血淋巴细胞DNA 合成的效应,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研究者发现镍在低浓度下有刺激人血淋巴细胞DNA 合成的效应。1990年中国孟紫强研究发现砷在低浓度下有刺激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和DNA 合成的效应。此后,环境毒物低剂量刺激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至今已经发现有多种环境毒物具有这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