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毒理学专著与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的环境毒理学专著陆续问世。
图47 罗伯特·L.拉德编著的《环境毒理学:信息资料》(1.封面;
2.扉页,Мichigan:Gale Research Co.出版,1977)
1980年,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Heriot-Watt)大学酿造和生物科学系教授达夫斯(John H.Duffus)出版《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专著(图48),由伦敦爱德华·阿诺德出版公司(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出版。他认为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存在于自然和人为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效应。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评价这些物质的存在所产生的危险性,从而防止这些物质达到有害水平时的损害作用的发生。全书包括九个部分:毒性的评估、动物对有毒物质的代谢、植物对有毒物质的代谢、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释放、杀虫剂和除草剂、有毒金属、大气中的毒物、汽油和放射性核素、环境危险度评估等。
图48 达夫斯著《环境毒理学》
1980年,雷金德·S.贝特钠加(Rajendra S.Bhatnagar)[3]主编的《环境毒性的分子基础》(Molecular Basis of Environmental Toxicity)专著(图49),由美国密歇根州安·阿尔伯科学出版社(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Inc.)出版。该书是一本早期的环境生物化学毒理学专著,由多位专家参加写成。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环境毒理学学科由研究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毒理学效应,向探讨毒性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方向深入。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阐述了环境污染物的自由基机制、环境污染物的细胞和亚细胞损伤机制、环境致癌物的分子机制、金属毒性的分子基础、环境污染物对大分子(酶、胶原质、肺弹性组织)结构的效应,以及在环境毒性相关分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32年后的今天,作者们论述的很多理论和概念仍然是正确的。
图49 雷金德·S.贝特钠加主编的《环境毒性的分子基础》
1986年,山西大学环境保护科学系(现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在中国率先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毒理学课程,由孟紫强主讲并编著教材《环境毒理学基础》(第183 页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