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2025年08月10日
《生态毒理学》
2009年,孟紫强主编的《生态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被中国教育部遴选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中国第一部生态毒理学教材。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13 章。其中1—6 章为第一部分,系统阐述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毒理学概念与任务、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毒物毒性作用的概念与基本机制、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转化规律、生物富集及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等。7—9 章为第二部分,论述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主要阐述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10—12 章为第三部分,对陆地、淡水、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进行介绍,主要阐述野外研究的成果和建树。第13 章为第四部分,是生态毒理学知识的应用部分,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论述。
此外,1981年,美国学者哈蒙斯(Anna S.Hammons)主编《生态毒理学方法》( Methods for Ecological Toxicology)。1983年,英国学者弗兰克·莫里亚蒂[7]主编《生态毒理学: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研究》(Ecotoxicology:The Study of Pollutants in
Ecosystems)。1984年,澳大利亚学者德斯·康奈尔(Des W.Connell)和格雷戈里·米勒(Gregory J.Мiller)主编《污染化学和生态毒理学》(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of Pollution)。2001年,中国学者殷浩文主编《生态风险评价》,列举了四个生态风险评价的实践事例。
图66 孟紫强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生态毒理学教材《生态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