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4 放射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随着现代核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毒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难度和深度上日趋加大。主要是:

第一,为评价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危险提供依据。从辐射防护出发,放射毒理学的实验研究和人群辐射流行病学调查,以剂量-效应关系为基础,提供可被社会接受的危险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剂量限值,以此作为评价放射性核素危害程度和制定内照射防护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二,为人体内剂量估算和医学处理提供依据。对于职业性或意外事故情况下内污染人员,当务之急是估算其内污染剂量,从而确定其医学处理及预后。

第三,为临床合理使用放射性核素提供依据。放射性核素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也应以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毒性和动力学为依据。

第四,为探讨放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提供依据。

21世纪,放射毒理学将主要研究放射性核素代谢动力学及其相关的内剂量估算,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效应特别是致癌效应,以及内照射辐射流行病调查。为此,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在重视涉及面广、危害大的核素的同时,注意新的放射性制剂带来的毒理学问题。对放射性核素体内沉积所致的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均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核素代谢及剂量评估方面,除了进一步积累核素在体内宏观分布的资料,还要应用新技术观察核素的微观分布。根据实验在器官、局部组织和细胞三个水平上估算平均剂量或随机剂量,应重视人体监测资料的积累,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损伤效应方面,应提倡流行病学调查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举,两者有机地结合。进一步完善动物资料外推到人的手段,提高其合理性,不断积累量效关系的实验资料并使其模式化,注意影响因素的综合利用,以致癌效应为研究重点,扩展研究手段,从粒子径迹结构及亚细胞水平生物终点两个方面去阐明其分子机制。

——效应终点方面,在观察确定性效应的同时,更多地研究随机性致癌效应。

——标准制定方面,应根据特定情况制定各类介质的次级导出限值。

——医学处理方面,要进一步积累应用传统药物的经验[1],注意新品种、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实现防治工作的新突破。对体内意外污染医学处理的全过程应包括:初期急救,减少核素自胃肠道、呼吸道及伤口的吸收,体内污染量的监测与评估,采取促排措施的代价利益分析即减轻损伤效应等。

【注释】

[1]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期间有540 万人服用了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