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和贫铀研究取得进展
通过现场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体内铀主要损害的器官是肾脏。不同的铀化合物(硝酸钠酰、四氟化铀、二氧化铀、高品位铀矿粉)经不同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均可引起动物肾近曲管上细胞坏死性病变,并最终导致动物肾衰竭而死亡。
第二,铀作业人员出现的肝功能异常、外周血细胞数的变化与铀作业无关。现场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铀作业工人中,肝功能异常或肝炎患者的发病和病理经过与从事铀作业所在岗位的空气铀尘浓度无关,也未观察到他们的肾异常,所以,不能认为这些肝功能异常和肝炎是铀引起的。
第三,长期接触难溶性二氧化铀的工人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第四,大鼠吸入贫铀气溶胶可导致多种损伤,主要损伤特点是肺、肾组织病变和免疫内分泌功能失调。
第五,体外研究表明,贫铀(DU)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膜损伤、DNA 损伤、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六,抗氧化和膜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МSO)等,对DU 损伤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生产环境中可溶性浓缩铀(UOZF)通过不同途径污染而吸收到机体的研究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了浓缩铀在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滞留,揭示了其在内污染危害早期主要蓄积于肾组织细胞,尤其呈选择性沉积在近曲细管的上皮细胞核中,从而可导致该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浓缩铀在骨组织细胞中的沉积呈持续增升,主要定位于松质骨部位的骨细胞核和破骨细胞核中,而在胞质线粒体中,也有浓集的放射自显影径迹呈现,且滞留期长,很难排除。
第二,对浓缩铀沾污皮肤后的穿透和滞留观察表明,正常皮肤接触浓缩铀1~6小时的穿透和滞留量为(1.36±0.53)%~(1.55±0.34)%。当皮肤受到擦伤后,在沾污后1 小时的穿透滞留量可达到(40.95±9.82)%,要比相应的完整正常皮肤高出28 倍以上。到沾污6 小时后,其皮肤内的滞留量可高达(53.00±8.04)%。
第三,浓缩铀可诱发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增殖抑制,而从诱发的畸变类型来看,大多是属于单体型的,可诱发染色单体断裂和对称性染色单体互换。并观察到在细胞中期分裂指数值显著下降的同时,出现分裂异常的超二倍体细胞。
第四,浓缩铀同样可诱发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增殖抑制效应,且随着污染量的增升而使染色体畸变率亦相应增高,增殖抑制亦进一步加深。
第五,浓缩铀可诱发精原细胞染色体断片发生,且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诱发的染色体断片发生率亦随之增升。
第六,浓缩铀可诱发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使染色体断片和多价体出现。实验中观察到的所有多价体均为四价体,并以环状或链状形态出现。
第七,浓缩铀可诱发精子DNA 链断裂,并随着浓缩铀摄入量的增大,精子的DNA 链断裂率也随之增升,并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第八,浓缩铀可诱发精子畸形,并随着污染量的增加而畸形率亦增升。精子畸形形态主要为双关、双尾和无钩型精子。
第九,浓缩铀可诱发显性致死和显性骨骼突变,致使孕鼠受孕期间所呈现的早期死亡结节和晚期死亡胚胎都呈明显增高,且胚鼠的显性骨骼突变发生率亦随其剂量的加大而相应增升,出现双侧多肋、单侧多肋和点状肋。
第十,浓缩铀可使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细胞明显受损,3H-TdR(一种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掺入率显著降低。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脾B 淋巴细胞的脂多糖(LPS)转化反应在浓缩铀作用下,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而对脾T 淋巴细胞的植物凝集素(PHA)转化反应则出现短暂的细胞增殖抑制。淋巴因子白介素-1和白介素-2 对浓缩铀有辐射防护作用,可以部分逆转由浓缩铀损伤B 淋巴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且二者对浓缩铀的辐射防护呈现协同作用。
第十一,观察了新合成的络合剂PCDМA 促排浓缩铀的效果。发现PCDМA 的驱浓缩铀效果显著,而且明显降低了在肾、肝和骨骼中的浓缩铀沉积量。并且发现PCDМA 对浓缩铀急性中毒的机体有良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