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化学杀虫剂毒性作用的早期研究

1.4 化学杀虫剂毒性作用的早期研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工合成化学杀虫剂,尤其是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磷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对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的毒性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人类对滴滴涕的暴露,1942年仅限于军事人员开始使用滴滴涕,1945年普通民众开始使用滴滴涕而导致世界性的滴滴涕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物与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

1945年,英国科学家凯斯(Case RAМ.)研究报道滴滴涕对人体健康的急性毒性效应,发现滴滴涕对神经系统有损害作用,可引起多种神经损伤症状。

1948年史密斯(R.F.Smith)发现,用含滴滴涕的饲料饲喂的牛所产的牛奶含有滴滴涕。1949年谢泊德(J.B.Shepherd)等发现给牛饲喂被滴滴涕及其降解物污染的饲料后,牛分泌的奶脂内残留的滴滴涕及其降解物是正常饲料牛的30 倍。此后其他研究者的大量验证性试验均证明,杀虫剂滴滴涕可以通过牛奶对人体造成危害。

1950年,劳格(E.P.Laug)等报告,食物中的滴滴涕(1~50 微克/克)在大鼠体脂内贮存并对肝细胞有损伤。第二年他们报告,在人乳和脂肪中残留有滴滴涕。

1954年,沃克(K.C.Walker)等报告,滴滴涕和其他杀虫剂可以在食物中残留,从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1957年,卡恩汉(Carnaghan)和布拉克索兰德(Blaxland)研究发现,氯代烃类杀虫剂和甲基汞的应用在陆地生态系统也产生了有害的生物积累。

1958年,海斯(W.J.Hayes)等报告,滴滴涕和滴滴伊可以贮存于人体的脂肪组织,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1959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华莱士(George J.Wallace)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野生生物生态学家希基(Joseph J.Hickey)最早报告,由于滴滴涕的大量使用导致美国中西部鸟类急剧死亡。华莱士还发现滴滴涕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1960年,亨特(E.G.Hunt)和比斯乔夫(Bischoff)研究证明,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滴滴涕有生物富集现象。

1960年,美国最早的环境致癌专家休普尔(W.C.Hueper)报告,一些自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污染物可引起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