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中国的食品毒理学教育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对全国主要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合并、拆分和专业调整(简称“院系调整”),在这之后设立的一批卫生部直属医药院校和部分省级医药院校内大多设有卫生(学)系,系内大多设有专门从事卫生毒理学教学的教研组,其主要任务是为卫生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和专科生开设“卫生毒理学”课程,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高等院校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卫生防疫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毒理学工作者,其中一部分人员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品毒理学研究和评价工作快速发展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1975年,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联合在上海举办了为期半年的首届全国食品毒理培训班。之后又分别于1980年、1984年、1992年举办了三期全国性的食品毒理学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食品毒理学工作者,为中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以来,中国部分重点医药院校改为“医科大学”或“药科大学”,卫生学系扩充为“公共卫生学院”,许多学院下设“卫生毒理学系”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有关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的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卫生毒理学”在内的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也开始起步并逐渐走入正轨。1981年,卫生部“统编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已写入了有关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试验和评价方法等内容,为预防医学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规范的教学参考。30 多年来,中国高等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培养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一部分由药学院药物毒理学专业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目前各相关单位和机构从事食品毒理学研究与评价的技术骨干。
目前中国有两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一个“卫生毒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此外还有一个“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始创于1949年,在国内最先创办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该学科创建人刘志诚教授在翻译和借鉴前苏联教材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统编教材。1978年该学科获得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又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在中国的食品毒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长期享有较高声誉,刘志诚、于守洋、陈炳卿、吴坤教授等是该学科享有盛名的老一辈食品毒理学家。
四川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月的四川医学院卫生系(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是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以来最早获得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食品毒理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该学科的创始人彭恕生教授和王瑞淑教授先后开展了食品毒理学基础研究和食品、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科由著名毒理学家张桥教授和周炯亮教授创立,在1995年和1998年先后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卫生毒理学实验室成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卫生毒理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同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现代毒理学重点实验室”设在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其卫生毒理学科也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其学科带头人为王心如教授,先后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毒理学基础》第4—6 版,并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此外,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等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重点医药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在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毒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中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除高等院校外,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由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研究所与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合并而成)在中国食品毒理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