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放射毒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1.7 放射毒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在1951—2001年的50年期间发表的序号为8—138 的100 份报告中,与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有关的报告占1/3;20世纪50年代2 份,60年代1 份,70年代9 份,80年代13 份,1990—2001年8 份。研究内容涉及生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剂量、体内污染的生物监测、致癌效应、遗传效应、对胎儿的影响、环境放射性核素向人体的转移、核能在空间应用的风险评估、除污方法、医学防护、医学应急处理、防护指南、使用医用核素的管理、放射性物质恐怖事件的管理以及内照射容许标准等15 个方面。

从不同年代报告的内容来看,20世纪50—60年代的报告主要是内照射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医用核素的管理;20世纪70—80年代的报告主要是关注测量技术、事故释出的放射性核素向人体转移的生态学以及针对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碘核素致人危害的医学防护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开始重视内照射剂量、职业和环境氡致工作人员和公众肺癌危险评价与控制以及核素致遗传效应等研究;1991—2001年的报告中内剂量研究更加深入,发表的报告论及吸入途径的内剂量和吸收剂量分布理论,并扩展到多种核素致人类癌症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放射性释放及污染物的筛查模型、核能空间应用的风险和放射性核素用于恐怖事件的防护等热点问题。

由上可见,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核燃料生产和各个领域核能应用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不断向新能源的应用和放射性核素的新用途方面延伸;服务对象从最初主要针对放射工作人员逐步转向保障一般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健康,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群可能受到的内照射危险;随着结合实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内照射剂量学、环境剂量重建以及致癌危险模型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新进展。

【注释】

[1]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4.

[2]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放射性核素与人工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是天然放射性系列中的核素的统称。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某些放射性核素,它们不断产生连续的衰变,构成放射性系列。

[3]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1834—1907),1834年2月7日出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848年入彼得堡专科学校,1850年在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1907年2月2日去世,享年73 岁。

[4]X 线: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 射线间的电磁辐射。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为伦琴射线。波长小于0.1 埃的称超硬X 线,在0.1~1 埃范围内的称硬X 线,1~10 埃范围内的称软X 线。

[5]威尔姆·康拉德·伦琴(Wilhelm Konrad Rntgen,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放射学使用影像诊断疾病之父。生于德国莱纳普(Lennep)。3 岁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孔脱(August Kundt)的助手; 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维尔茨堡大学,1872年又随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

[6]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生于法国。1872年就读于巴黎理工大学,后在公路桥梁学校毕业,获工程师职位。1878年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任物理学教授,1895年任理工大学教授。由于研究荧光现象而发现铀的放射性,并因此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玛丽·居里(1867—1934),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ria Sklodowska),跟皮埃尔·居里结婚以后,改名为玛丽·居里,世称“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75年,年仅16 岁的皮埃尔到了索邦,当时他的哥哥雅克·保罗·居里(Jacques Paul Curie)是那里的一所医药学校的化学助教,皮埃尔就在该校帮助他哥哥整理物理讲义。1877年,年仅18 岁的皮埃尔就得到了硕士学位,1878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的助教,4年后被任命为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的实验室主任。他在该校任教22年,而任教12年之后,获得了博士学位。1900年,皮埃尔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3年,居里夫妇与放射性的发现者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在领奖的路途中,不幸在街上被马车撞倒后当场死亡。

[9]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出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 岁时获得了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理学学士三个学位。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贡献。1898年,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

[10]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生于法兰克福。1901年在马尔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04—1905年,曾先后在拉姆塞和卢瑟福指导下进修。1906年,哈恩回到了德国,在那里他与埃米尔·菲舍尔在柏林大学任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恩被征入伍,曾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过程中,使铀核发生裂变,为纳粹德国原子弹的发展做出贡献。他因发现核裂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称为“核化学之父”。

[11]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创立者之一。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1901年9月29日出生于罗马。1918年入比萨大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德国哥廷根大学随玻恩工作,后又去荷兰莱顿大学工作。1924年回到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1927年回罗马在帕尼斯佩纳的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罗马大学担任第一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8年意大利颁布了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法,由于费米的妻子是犹太血统,他于1938年11月利用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奖的机会,携带家眷离开意大利去美国,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1929年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因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铀的分裂产物)以及用慢中子进行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设立了费米奖金,1954年首次奖金授予他本人。1954年11月28日去世,年仅5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