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研究深入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深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工业生产能源逐渐由石油取代煤炭。198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称含铅汽油是大气铅污染的最大污染源。有机物化学合成工业飞速发展,多种多样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环境污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推动环境毒理学学科全面而深入发展。

这一时期,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最主要的是三个大气污染问题: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减少。关于大气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的观点早在1861年就已经被廷诺莱尔首先提出。美国科学家在1980年证明,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分对大气的污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在1880年至1980年的一百年间,海水潮位增加了约10 厘米。有的科学家甚至预测,如果温室效应再持续500 至1000年,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1985年,英国科学家乔·弗尔曼(Joe Farman)发表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并被美国宇航局卫星监测证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维也纳公约》下开始磋商保护臭氧层,促成1987年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臭氧层空洞的发现激起了环境毒理学家对紫外线危害健康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热潮。

1983年,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在上海成立,理事长为谈家祯教授。从此环境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癌变、致突变、致畸变)在中国的研究进入高峰期。1980年,武汉同济医学院卫生系(现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立环境保护毒理研究室,该室刘毓谷等对农药的毒性尤其是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进行研究,发现某些农药对大鼠肝微粒体酶活性有影响、某些重金属可引起细胞遗传毒理效应。1984年,陈秉衡等对中国城市悬浮颗粒物(SPМ)的毒性进行研究,发现SPМ 对呼吸道有多种毒性作用。朱惠刚采用Ames 试验对上海饮用水水源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发现化学分析合格的某些自来水的提取物具有致突变性。1978—1980年,孟紫强对进入体内的不溶性固体物质诱发肿瘤的问题进行研究。1981年他开始进行辐射对DNA 损伤和修复的研究,1986年开始对二氧化硫细胞遗传毒理学进行系列研究,发现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是染色体断裂剂和基因毒性因子,1989年发现无机硒-亚硒酸钠对汞引起的人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有抑制作用。

1986年北京医学院(现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胡汉升主编的《环境医学》(“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丛书)把环境毒理学列为环境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1986年,山西大学环境保护科学系(现改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在全国率先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毒理学课程,第二年该系又为植物学硕士研究生率先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均由孟紫强讲授,同时他还编写了教材《环境毒理学基础》和《生态毒理学》。中国的环境毒理学已由分散的学术研究发展为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