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社团组织兴起
1972年,“国际生态毒理学和环境安全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SECOTOX)在欧洲成立,成员包括欧洲、远东和北美等国。学会成立后,多次举行与生态毒理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1989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了首次以“生态毒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德国的慕尼黑和法国的拉罗切利举行了以“生态毒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1998年9月21日至26日,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国际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学会第一届亚洲会议。
1978年,欧洲化学品生态毒理学和毒理学中心(ECETOC)成立,开展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评估、评价并出版评论性刊物。
1979年,北美成立了“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 The 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SETAC),其成员和机构常年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等,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1995年11月15日至17日,中国毒理学会成立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学术交流。2008年,该专业委员会更名为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并召开成立大会与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2006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毒理学报》创刊,为中国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交流平台。2014年4月23日至26日,该学报编辑部与其他研究单位联合组织召开第一届全国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有400 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会议,促进了中国生态毒理学的发展。
【注释】
[1]工业黑化现象,指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黑烟及污染,白色或浅色体色个体的被捕食概率增高,导致黑化型个体频率增加的现象。1848年,英国曼彻斯特首先发现了黑色的桦尺蛾。
[2]PENNY C,ADAMS C.Fourth report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pollution in Scotland.London,1863,2:377.
[3]ELLIS M M.Bulletin of the U.S.Bureau of Fisheries.1937,48:365.
[4]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泉溪镇。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进入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学习。1932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1964年,因患乳腺癌而逝世,时年57 岁。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她美国对普通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奖章”。
[5]《寂静的春天》,1962年由美国波士顿的Houghton Mifflin 公司出版。该书的出版对生态毒理学的诞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1992年,该书被美国人推选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6]RATCLIFFE D A.Decrease in eggshell weight in certain birds of prey.Nature,1967,215:208.
[7]勒内·萨豪特(René Truhaut,1909—1994),法国毒理学家,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勒内·笛卡尔大学)制药和生物科学学院的毒物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8]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于1969年在科学联合会国际理事会(ICSU)第10 次执行委员会上成立。现在的成员包括38 个国家的科学院和研究理事会,以及22 个国际科学协会,秘书处设在巴黎。
[9]TRUHAUT R.Ecotoxicology:objectives,principies and perspectives.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1977(1),151-173.
[10]弗朗索瓦·拉马达(Francois Ramade,1934—),教授,欧洲生态毒理学的先锋之一。法国国家自然保护协会的前任会长。著有《生态毒理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精确生态毒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百科词典》和《生态毒理学:基础与应用》。
[11]吴玉霖,等.海洋与湖沼.1983,14(1):30.
[12]孟紫强(1939—),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毒理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生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3]约翰·凯恩斯(John Cairns,1923—),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州立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名誉教授,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咨询专家,从事生态毒理学、生态修复和原生动物动力学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