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使用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化学物对生物的危害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1863年,英国学者彭妮(Penny)和亚当斯(Adams)研究了工业废水中有毒化学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报道了一些最早的急性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

1937年,美国学者埃利斯(Ellis)最早用大型溞(Daphnia Мagna)作为评估溪流污染物种的研究。

197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编写题为《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的文件。这个文件是随后水生试验标准化发展的先驱并被全世界广泛使用。

1986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编写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有藻类急性毒性试验的具体方法。

植物急性毒性试验是当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利用植物对污染的生态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信号”,来评定生态系统被污染和受到毒害的状况。采用什么指标表示污染的质和量,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的目标是评价环境化学物对土壤动物的急性伤害。常用的蚯蚓品种是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因其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已被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物生态毒理诊断的试验用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