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纳米毒理学兴起

现代纳米毒理学兴起

20世纪90年代,非凡的技术进步使得工程材料进入亚微米尺度阶段,从而产生新的纳米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广泛应用,纳米材料是否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危害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颗粒物毒理学问题。

2002年,拉赫曼(Rahman)等发现纳米二氧化钛引起培养的凭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微核率和细胞凋亡率增加。

2003年4月,谢尔维斯(Robert Service)率先在《科学》发表文章讨论纳米材料与生物安全性问题。随后,《自然》和《科学》杂志在同一年内,多次发表文章探讨纳米生物效应问题。科尔维(Colvin)也在2003年论述了工业纳米材料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2004年,谢尔维斯在《科学》发表论文并提出“纳米毒理学”术语,标志着这一新的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诞生。一些欧洲颗粒物毒理学家也宣布颗粒物毒理学研究有了新的领域。同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相继召开纳米生物环境效应的学术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也呼吁要优先研究超细颗粒物,尤其是纳米尺度颗粒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各国对于纳米颗粒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反应之迅猛、研究之广泛在科学界是极为少见的,足见这一新材料可能引起的潜在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同年,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学会发表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Opportunities and Uncertainties)(图45 左图)。

2006年,唐纳德[12]等的《颗粒物毒理学》(Particle Toxicology)出版(图45 右图),标志着这一新的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图45 左图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英国皇家工程学会和皇家学会的2004年报告),右图为《颗粒物毒理学》(美国Taylor& Francis 出版,2006)

2011年,美国政府颁布《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白皮书,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布“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安全研究战略”。2012年,美国启动了“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研究”计划。

2011年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赵宇亮[13]当选为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