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崛起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吸收了大量现代研究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基因毒性测试、微核测定、细胞因子测量、使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研究肺部炎症及其机制。
1978年,休伊辛(Huisingh J.)等发现汽油和柴油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颗粒物也具有诱变活性。
1980年年初,美国的布罗蒂(Arnold Brody)采用电子显微镜方法揭示了肺对吸入的致病颗粒物的早期反应。
1984年,中国的陈秉衡[3]等发现动物经大剂量悬浮颗粒物气管染毒后,引起多种损伤。同年,杨文敏[4]等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的甲醇提取物具有致突变性。
1985年,瓦尔怀特(David Warheit)第一次论证了致病颗粒物在肺组织引起快速、渐变反应的敏感区域,阐明了肺泡纤维损伤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