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确定研究方向,编译学科教材

3.1 确定研究方向,编译学科教材

1978年,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内科学教授段得贤[1]率先在全国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开创了家畜中毒性疾病研究方向,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动物毒物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1979年,南京农学院、北京农学院、东北农学院相继招收家畜中毒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中国发展动物毒物学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

在培养研究生期间,段得贤教授组织翻译世界名著——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克拉克教授所著的《兽医毒物学》一书,对其进行了审阅,并作为研究生教材。该书1964年出版后,他又与北京农业大学王洪章教授共同主编《家畜中毒学》,于1985年在农业出版社出版,也作为研究生教材和兽医工作者防治家畜中毒病的参考书。段得贤教授先后指导培养了家畜中毒性疾病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5 名,开设“兽医毒物学”“兽医毒物检验”和“家畜中毒学”研究生课程,为中国兽医毒物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1981年6月,陕西省畜牧兽医学会召开了“首届家畜中毒病研讨会”,会后成立了兽医毒物学研究组,并于1982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兽医毒物学通讯》。

图116(1.《兽医毒物学通讯》〔创刊号〕;2.《家畜中毒学》〔农业出版社〕)

1982年,受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的委托,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和西北农学院分别在哈尔滨(1982)、西安(1983)和杨凌(1985)举办了三期全国兽医毒物检验师资培训班。

1982年在全国家畜内科学研究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成立了“动物中毒病组”,从而引起了兽医临床内科学界对中毒病研究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建立专门的毒物学社团组织,做了人才、学术和舆论准备,为团结全国农牧系统的毒物学工作者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