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工业毒理学面临两个“增长”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工业毒理学发展面临两个“增长”,一方面金属、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应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工业毒物的暴露引发的职业中毒有增无减。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同人类接触的市售化学物质大约有7 万种,包括工业用化学物5 万种、农药4000 种等。新化学品的生产正以每年1500 种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进入到众多生产和消费领域。人们在享受纳米科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由于纳米尺度上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各国政府、专家和公众也担心纳米产品对人类健康带来损害和危险。
化学品的广泛使用无疑在预防疾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化学品的不正确使用、滥用或误用无疑也对人类健康、基因结构以及生殖繁育造成了严重危害,并且导致了环境的污染。有资料显示,各类电子垃圾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固体废物之一。由于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多溴联苯醚、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不仅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造成污染,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人体健康损害。调查发现,在拆解作业人群中存在重金属蓄积。
据中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职业病报告,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 例。其中尘肺病23812 例,急性职业中毒617 例,慢性职业中毒1417 例,其他职业病1394例。从行业分布看,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行业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分别为13968例、2575 例和2258 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例数的69.0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 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 例,死亡149110 例,现患527431 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 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 例,慢性职业中毒23068 例。2010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301 起,中毒617 例,死亡28 例,病死率为4.54%。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417 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轻工、冶金和电子等行业。
由此可见,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做好作业场所环境的职业卫生,不仅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新的挑战,也是国际工业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工业毒理学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也将十分艰巨,社会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毒理学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劳动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