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生化毒理研究

农药的生化毒理研究

据报道,中国每年急性农药中毒有5 万~7 万人,占急性中毒首位,其死亡率高达1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4年将农药的神经毒作用机制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至1998年有关农药毒理研究已取得了多项成果。

在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研究方面,发现氧化乐果。乐果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突触传导阻滞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神经肌肉细胞微终板电流(МEPC)的频率和幅度,进而阻断由微终板电位(МEPP)引发的动作电位(AP)有关[6]。他们利用膜片钳技术进一步发现氧化乐果和乐果可缩短nAChR 通道开放时间,降低开放概率。显示该类农药属于典型的nAChR 通道开放阻断剂,为探索“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拟除虫菊酯神经毒作用研究方面,从该类农药在体内的代谢调节着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鼠脑、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 及P450 2B1/2B2 亚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氰戊菊酯除诱导脑、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 含量和还原性辅酶Ⅱ-P450 还原酶活性外,细胞色素P450 2B1/2B2 mRNA 表达明显增加。由于正常情况下大鼠脑、肝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2B1/2B2 表达很低,因而推测氰戊菊酯对该亚型细胞色素P450 的诱导,可能干扰机体对内、外源化合物的正常代谢,从而产生毒作用[7]

此外,还报道了氰戊菊酯、胺菊酯在低浓度下引起大鼠脑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在肌醇磷酸酯代谢中使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水平增高,其水解产物肌醇磷酸1-5(IP1-5)亦普遍增高,P1P2 磷脂酶C(PLC)活性升高,提示作为兴奋性神经毒的拟除虫菊酯的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受体-磷脂酰肌醇代谢的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