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疫毒理学的发展[46]

中国免疫毒理学的发展 [46]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毒理科学的复苏,免疫毒理学科也开始受到关注。

为了促进免疫毒理学的研究,1973—1979年间在预防医学领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及中山医科大学教授陈成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刘镜愉首先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方面介绍了国外免疫毒理学研究的经验。为培养从事免疫毒理学研究和免疫毒性鉴定人才,开办了卫生毒理进修班,医学教学中增加了免疫毒理学的内容。1984年,中山医学院在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的卫生毒理进修班讲义中增加了免疫毒理学一章,后来成为进修班和研究生的特定教材。1987年,北京医学院薛彬教授开办了免疫毒理方法学进修班,并于1995年出版了免疫毒理方法学专著。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一些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及省、市职业病防治所先后开展了有关工业粉尘与毒物、环境污染物、农药、药物等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机制方面的研究。1974年中山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毒理学组免疫毒理学指标只作为一般毒性指标进行研究,当时还未意识到属免疫毒理的范畴。自1984年起,由于得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资金的资助,许多单位开展免疫毒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出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毒理学、皮肤免疫毒理学、肺免疫毒理学、免疫系统发育免疫毒理学、分子免疫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在动物模型的建立、发育免疫毒性研究、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免疫毒性机制、免疫毒性的研究和鉴定、卫生标准的制定、现场动物实验及人群流行病学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随着学科交叉范围越来越广,逐步形成了环境免疫毒理学(Environmental Immunotoxicology,EIT)、发育免疫毒理学(Developmental Immunotoxicity,DIT)、方法免疫毒理学(Мethods of Immunotoxicology,МIT)、管理免疫毒理学(Regulatory Immunotoxicology,RIT)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中国免疫毒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有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物、药物、农药和工业毒物等免疫毒性方面的报道。目前,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价中涉及免疫毒性评价的只有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范和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后者仅针对过敏性和光过敏反应;食品中仅《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中涉及保健食品增强免疫功能的评价方法;农药登记材料要求仅包含了致敏性试验。免疫毒性研究已经作为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评价药物毒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免疫毒性作用包括:免疫抑制,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的作用;免疫原性,即药物及其代谢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超敏反应,即药物及其代谢物引起的免疫致敏作用;自身免疫,即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不良免疫刺激,即免疫系统组分的激活。2002年首次要求新型疫苗必须做长期毒性(包括免疫毒性)评价。2005年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包括了免疫毒性评价试验方法。2011年12月颁布了《化学品免疫毒性试验方法》(GB/T 27817—2011),这规范了中国免疫毒性检测的方法,并与国际检测方法接轨。

总结中国免疫毒理学30 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是:

第一,免疫毒理学研究为职业接触或职业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第二,用免疫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影响机制;

第三,从保护工人及人群健康出发,研究拮抗免疫毒性的药物及天然保健品;

第四,重视免疫毒性检测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47]

目前,已经发现多氯联苯、多溴联苯、二英、多环芳烃等农药(滴滴涕、五氯苯酚、美曲膦酯、甲基对硫磷)、铅、镉、砷、汞、气体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工业污染物(氯乙烯、苯、石棉)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可致免疫毒性。研究表明,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影响免疫功能。直接作用主要是细胞毒作用,引起细胞死亡、免疫细胞数目减少、免疫器官萎缩、免疫功能抑制。间接作用主要是内分泌素、环境因素和营养障碍。然而,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并未完全明了。

为了适应毒理学发展的需要,免疫毒理学的社团组织也逐步发展壮大。1989年10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专科学会免疫毒理学组在西安成立,由乔赐彬[48]、龚怡芬、薛彬等11 位成员组成,并且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标志着中国免疫毒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1991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1993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毒理学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大会,乔赐彬教授做了“免疫毒理学进展”的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成立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及分工的筹备会。1994年10月6日至9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免疫毒理学术交流会上,成立了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乔赐彬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1997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毒理学术交流会上召开了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挂靠单位确定为北京医科大学。2001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毒理学会第三次学术会期间,召开了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陈成章当选第三届主任委员,挂靠单位为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5年5月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会议,吴逸明[49]当选第四届主任委员。2007年9月挂靠单位从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变更到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了开展学术交流,从1990年起,免疫毒理学组和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编辑了《免疫毒理通讯》,到1996年共出版了11 期。

与此同时,中国免疫毒理学工作者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997年薛彬参加在荷兰举行的“免疫毒理学的流行病学”研讨会。200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2000年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国际会议”上,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与荷兰公共卫生研究所免疫毒理实验室主任洛夫勒(Loveren)进行了座谈。2000年11月,龚诒芬等参加在荷兰举行的欧洲首届免疫毒理研究进展会议,并做了“绿茶对小鼠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的报告。2010—2012年吴逸明与美国杜克大学约翰·W.豪林格斯文森( John W.Hollingsworth)教授联合培养免疫毒理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