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酚生殖毒性
2025年08月10日
棉酚生殖毒性
1899年韦契维斯基(Wachewski)第一次从棉籽中提取到棉酚。1938年亚当斯[1]等提出棉酚的化学结构并被全合成棉酚所证实。棉酚的研究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视为有毒物质,直到现在,由于食用粗制棉油而导致的棉酚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初,袁久荣[2]在中国山东惠民和高密棉产区对棉农进行了调查和体检,结果证明,棉籽食品中的棉酚能直接作用于睾丸,抑制精子产生和精子运动,提示棉籽中含有可作为男性避孕药的成分。1971年袁久荣率先从棉籽中分离出有抑制雄性鼠精子形成的活性成分棉酚。此后,全国掀起了棉酚的研究热潮,至1980年,对有关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和临床用药等都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然而,由于少数服药者出现了低血钾和不可逆性不育,在1986年湖北武汉国际棉酚会议上,WHO 做出了终止棉酚临床实验的决定,棉酚的研究跌入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