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循证毒理学
循证毒理学(Evidence-based Toxicology,EBT),是研究如何慎重、准确和科学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对毒性测试工具、测试结果进行评价,确定毒性效应,以对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对人和环境的可能危险做出明确、可靠判定的一门以方法学为主的毒理学分支学科。
1993年纽格伯尔(Neugebauer)和霍拉德(Holaday)编著的《败血病休克调理手册》( Handbook of Mediators in Septic Shock)一书中首次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Мedicine,EBМ)的原理应用于动物和体外试验研究。2002年哈滕(Hartung)在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М)提出了应开展将循证医学转化到毒理学,以循证毒理学作为可能研究方向的观点。此后,哈滕和他的研究生霍夫曼尼(S.Hoffmann)开展研究并进一步发展了循证毒理学的概念。2005年霍夫曼尼向康斯坦茨大学[6]提交了《循证体外毒理学》(Evidence-based in Vitro Toxicology)博士论文,这是该领域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2005年,盖兹里安(Guzelian)和他的同事进一步发展了循证毒理学的概念,但与哈滕的研究思路不同,他们聚焦于因果关系,而哈滕聚焦于方法和评价。2007年10月第一次国际循证毒理学论坛在意大利召开,会上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循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问题。
由于循证毒理学是研究如何采用最科学的证据对毒性测试工具进行系统评价,对由这些工具产生的结果用一种明了的、架构的方式进行评价,以对产品安全性、对人和环境的可能危险做出明确、可靠判定的一门方法学。因而,循证毒理学正好满足了社会和管理机构对毒理学的需求,从此循证毒理学成为受到人们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
循证毒理学主要应用于对毒性测试方法的评价、外源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的确定和安全性或危险度评定、某一健康效应因果关系的分析、临床毒理中的诊断和治疗。其重要意义在于循证毒理学为现代毒理学研究与实践开拓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发展模式,必将更好地发挥毒理学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目前,专家们虽然对循证毒理学的作用、意义和内容获得了共识,但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循证毒理学未来的研究将涉及所有毒理学分支学科、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和临床毒理学,还有赖于循证医学/循证卫生保健的贡献,更需要使专家判断与最佳的客观证据加以科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