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组织

社团组织

1969年,在亚历山大·霍兰德(Alexander Hollaender,1898—1986)主持下,美国成立了环境诱变剂协会(Environmental Мutagen Society,EМS),标志着遗传毒理学科的建立。该协会以《突变研究》杂志[41]为平台,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出版科学著作,还提供了上百种遗传毒理学测试方法,指导对环境污染物和各种化学产品的潜在危害性进行遗传学监测,为各国制定环境卫生的有关准则和法规提供依据。

亚历山大·霍兰德是一位在辐射生物学和基因突变研究方面世界领先的科学家。曾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早期研究X 线和紫外线诱发突变。1939年他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癣菌孢子的突变发生在相同的核酸吸收光谱,表明核酸形成了积木基因(Blocks of Genes)。1981年成立了研究生物科学规划的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他生物物理学奖。1983年,获得美国能源部创办的恩里科·费米奖(Enrico Fermi Award)。

1973年5月,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Мutagen Society,IAEМ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环境诱变剂讨论会上成立,从更广的意义上支持遗传毒理学。世界各地也建立了许多研究室,开设培训项目,举办各种研讨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150 亚历山大·霍兰德

图151 《突变研究》杂志(美国)与《癌变·畸变·突变》杂志(中国)

1988年,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Chi nese Environmental Мutagen Society,CEМS)成立。由全国从事环境因子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成为发展中国“三致”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该学会为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联合会(IAEМS)的团体会员。学会还于1989年创办会刊《癌变·畸变·突变》杂志(双月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993年中国毒理学会成立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标志着遗传毒理学已成为中国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