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理学的科学研究取得成效

工业毒理学的科学研究取得成效

20世纪60年代,工业毒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队伍在防治粉尘和化学中毒等职业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57—1958年中国卫生部组织了13 个省、市、区的10万余名粉尘作业工人的肺病普查,国务院于1956年颁布《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硅尘危害的决定》,将作业地点空气中所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允许浓度规定为2 毫克/立方米。卫生部、劳动部、总工会1958年联合制订《矿山和工厂防止硅尘危害技术措施》《硅尘作业工作医疗预防措施》《产生硅尘厂矿企业防痨工作》等三个暂行办法。与此同时,卫生部提出了硅肺诊断标准在全国实行。1979年,国务院在批转《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报告》时,责成劳动、卫生部门要求经常进行监督检查。1986年颁布《尘肺X 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88年颁布《尘肺病理诊断标准》,1987年实施《国务院关于尘肺病防治条例》。从此防治尘肺工作正式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1952年,政务院批发了《关于防止沥青中毒的办法》。1956年卫生部发布《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试行办法》。在《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中,规定了作业地带空气中有毒气体、蒸气及粉尘共51种的最高容许浓度。经过积极防治,严重的急性中毒事故得到控制。

1957年,中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 种。1982年,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办法。1987年卫生、劳动人事、财政三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废止旧的,提出新的职业病名单,计9 大类99 种。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 类115 种。该名单几经修订,于2013年增至10 大类132 种。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展了铅、苯、汞及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定及毒理作用的研究,探讨毒作用阈值浓度,为中国工作场所车间有毒物质在空气中的接触限值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急、慢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人员们对危害大、接触人群广的有毒工业化学物和有机氮、有机氟、有机磷等各类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农药进行了大量毒理学实验研究。此外,还进行了航天固体推进剂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为其安全生产、使用、储存及运输等保护工人健康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毒理学依据。通过不断的工作锻炼,一支工业毒理学科研队伍真正建立起来。毒理学实验在开展常见工业毒物研究的同期,各重点医学院校卫生系也开设了毒理学课程及毒性研究实验室,工业毒理学研究人员学术交流也逐渐活跃起来,研究的成果在各种学术会议中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扩大与国际毒理学界的交流与沟通,前后有不少研究人员赴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展科研合作,引进毒理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促进了中国工业毒理学的发展。国家卫生部紧跟蓬勃发展的工业建设形势,组织全国性调查,摸清常见工业毒物的分布及其危害,为工业毒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全国各省及大城市普遍成立了工业毒理学或毒理学实验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工业毒理学讲座及研讨会。

由于受到医学、毒理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工业毒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大为改进。20世纪50年代,工业毒理学重点开展的是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研究,包括各种途径的LD50测试方法的探讨。至20世纪60年代初,加大了对快速毒性测试、蓄积毒性测试、急性阈浓度测定方法等的研究,积累了一定基础。工业毒理学先后为开展三乙基氯化锡、美曲膦酯、敌敌畏、丙烯腈、氯乙烯等卫生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由于农药中毒的主要接触途径是经皮肤吸收,为此,比较了毒物在动物皮肤与人皮肤吸收的速度,随后建立了体外经皮吸收速度模型,为皮肤毒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体外试验理念,先后开展了致癌、致畸、致突变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快速筛检方法。在毒性机制研究方面,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开展了例如苯的DNA 加合物、三硝基甲苯血红蛋白加合物、DNA 蛋白交联、癌基因蛋白的检测,以及一系列化学物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多种酶基因表达等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生殖、免疫、肝肾、神经、行为、管理等毒理学的研究,为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控质量,促进职业流行病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转基因细胞株和若干质粒载体转基因动物的建立,生物芯片试制成功,毒物作用下突变基因的分离、测序取得初步成功,以及蛋白质组学应用于毒性机制研究,反映了中国毒理学领域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应用于暴露水平-反应(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描述和健康危险度评估,为制定相关卫生标准和其他卫生技术法规提供科学依据。继20世纪80年代对杀虫脒致膀胱癌的危险度评估后,又对镉的毒理学和环境流行病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人群镉接触评定入手,估计污染环境(包括生产和生活环境)对经口和呼吸道摄入的可能性、贡献率和总摄入量;进而探索镉对接触人群某些特定损害(如肾脏损害、骨密度降低等)的“似然率”(Probability of the Likelihood),确定剂量-反应关系,确定并描述镉引起肾损害危险度特征,提出危险度管理的各项预防措施,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