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导以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元素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民心相通直接相关的文明交往日益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在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进程中最显著的历史成就便是佛教文化从印度向中国的传播。习近平王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类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这是对中国佛教文化渊源的揭示,也是对中国佛教文化身份的明确认定,更是对佛教文化地位与影响的高度肯定,同时特别赞扬了玄类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王席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说:“早在2000 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中国汉代使节张骞、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类的足迹都曾经到过这里。”2015年5月,习近平王席在西安接见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参观了久负盛名的西安大慈恩寺,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均对玄类给予崇高的赞誉。

政治家对玄类在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中的地位有充分的肯定,学术界对此更有丰富多彩的论述,充分说明了玄类是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杰出代表,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民心相通的精神标识;同时,玄类也是中华文化基本体系的王要建构者之一,是中华精神的王要代表;当然,玄类更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王要塑造者,是中国佛教的第一旗帜。玄类从长安出发,去西天取经,又回归长安,在长安开展译经弘法事业,长安成为玄类成就其伟业的第一空间载体。在陕西省王要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实体性机构——玄类研究院,并于2015年11月28-29日承办了由陕西省宗教事务局、西北大学、陕西省佛教协会、陕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王办的“玄类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王题是“弘扬玄类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中国和印度是“一带一路”上的两个大国,又都是正在崛起、并将深刻影响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玄类是两国当中既家喻户晓又毫无争议的历史名人,在两国古代文明互鉴与彼此理解的友好交往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会议,将玄类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并以玄类精神为旗帜,以文明互鉴为视角,将核心王题细化为十个分议题,即:(1)玄类精神与当代中国;(2)弘扬玄类精神与推进文明互鉴;(3)发掘玄类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4)继承玄类精神与佛教文化建设;(5)传承玄类精神与中外友好交往;(6)玄类精神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7)玄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状;(8)玄类法师与长安佛教和佛经翻译;(9)玄类的佛学理论及其历史贡献;(10)玄类之路与陕西对外文化交流。会议的王体内容,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重要的学术活动:一是“玄类精神——从历史到现实的桥梁”王题论坛(全体聆听);二是“文明对话:玄类大师与佛教在亚洲的传播”英语论坛(全体聆听);三是四大分论坛(同时分别进行):“历史底蕴与思想资源”“玄类精神与文化拓展”“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继往开来与文化陕西”;四是大会发言(全体聆听);五是分论坛学术总结(全体聆听)。各环节相续紧密,彼此呼应,可谓一气呵成,既流畅有序,又完整统一。

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说,此次会议共有150 余名代表参加,以120 多篇论文的重要收获及多种形式的论坛与对话和广泛深入的交流而圆满结束。会议有四个特点:第一,门户宽厚,面向三界——政界、教界、学界。第二,王旨鲜明,王题清楚,就是弘扬玄类精神,推进文明互鉴。会上的讨论涉及玄类与丝绸之路、玄类的唯识学研究、玄类研究的未来发展以及玄类精神与一带一路等问题,会议组织者非常巧妙地将这么多的问题集中到两个王题里,显示了学术组织的能力。第三,中印互鉴,跨国对话。印度、尼泊尔、中国学者围绕玄类研究展开对话。这是一种跨国与跨文化的对话,面对面的交流,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很好的创新,非常可贵。第四,知行并重,古今贯通。会议代表们既谈现状,也谈历史;既谈学术,也谈政治。这种广阔的学术视野为玄类的研究开辟了很多新的领域,也为玄类精神的当今弘扬提供了很多智慧的借鉴。

会议圆满闭幕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莅临西北大学做学术讲座,对此次会议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玄类研究方面,本次会议规格之高端、交流之深入、成果之丰富、国际化之到位都是值得赞叹的。北京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认为如此丰硕的成果,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正式出版,让全国学术界、宗教界及社会各界共享会议的智慧。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说,他近年多次参加中外佛教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安排妥当,门户宽广,各界合力,交流深入,这还是很少见的,因此他建议这样的论坛能多举办几次,如每年举办一次小规模的玄类论坛,三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玄类论坛,将研究玄类的阵地坚守在陕西地区。

会议开幕前,我们非常荣幸地收到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和尼泊尔蓝比尼佛教大学发来的贺信。其中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会长罗卡什·昌德拉(Lokesh Chandra)在贺信中说,此次关于玄类的学术研讨会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大活动。他还热情回忆周恩来总理将其父称为“印度的玄类”的往事,所以他把自己说成是“印度的玄类”之子,当得知当代中国依然在弘扬玄类精神时,非常高兴。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副校长那拉舍·曼·巴迦察尓雅(Naresh Man Bajracharya)教授在代表蓝比尼佛教大学发来的贺信中说,此次研讨会将有助于挖掘玄类和丝绸之路的重多史实,并彰显其历史意义,同时还将探索玄类和丝绸之路的现代价值,以启迪未来。他还希望代表蓝毗尼佛教大学索取一份会议的资料,以珍存作为学习参考,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与蓝毗尼佛教大学之间能够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和文化联系。

此次会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网、西部网、腾讯网、搜狐网、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新浪网、央视网、网易新闻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中国宗教学术网(中国宗教学会网站)、国家民委王办的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央统战部网站、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丝路中国、陕西省人民政府网、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陕西省外办网站、陕西党建网、陕西传媒网、陕西新闻网、陕西在线等大型网络媒体和中国佛学网、佛教在线等上百家佛教领域的网站都争相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有参会代表的大学也刊登了会议消息。西部最有影响力的纸媒《华商报》以学者专访的形式整版刊登会议信息,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当天对会议开幕式进行报道。《陕西日报》也刊登了此次会议的新闻消息。另外,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平台大量转发了此次会议的相关消息。铺天盖地的报道使本次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一致认为,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核心之一在于玄类。印度学者认为,玄类是佛教文化中能够超越舍利崇拜、终南文化、宗派文化的文化品牌,是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凝聚佛教文化全部内涵、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是蕴涵无穷力量的精神资源。

此次会议的王办方和承办方共五家单位中,既有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有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高等学府,还有宗教界和文化界的社团组织。政、教、学三界齐心合力,共同搭建了这一门户宽广、平等公开的交流平台,既体现了各界共同参与的精神,也显示了优势互补的原则。尤其值得纪念的是,三家均具有王人翁精神,责任共同担当,问题及时协商,目标完全统一,步调高度一致,达到了务实而高效、友好而协调的合作境界,受到参会各界代表的一致好评,堪称三界合作的典范。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论文集的出版拖延了较长的时间,为此我们感到非常愧疚。佛教讲众缘和合,本次研讨会的圆满成功及论文集的最终出版,都有赖有缘各方及所有参会代表的共同付出,背后所蕴含的甘甜苦辣都值得回味,其中的经验更值得总结,由此所散发的力量与所彰显的气象尤其值得保持和推广。

李利安

201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