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遗迹崇拜
佛教发展的早期反对偶像崇拜,佛陀也不主张弟子们为他造像。因此从佛陀入灭到佛陀造像出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的崇拜现象主要有三种:舍利崇拜、遗物崇拜、遗迹崇拜,如下表所示:
舍利崇拜见诸佛教典籍的记载非常多,《大唐西域记》中也有大量建塔供养佛舍利的记载,其中不乏各种势力为了争夺佛舍利而进行斗争的故事,由此可见当时印度社会佛舍利崇拜的流行。而佛所说经典经作为法身舍利,则经典崇拜亦可算作舍利崇拜之一。
佛陀遗物作为佛陀的替代物,是人们寄托对佛陀的敬慕、思念等情感的重要载体。佛陀生前穿过的袈裟,使用过的钵、扫帚等遗物都成了佛教僧众膜拜的圣物,被后代弟子建塔供养,成为人们礼拜、追思佛陀的对象。
佛遗迹崇拜同样也是非常普遍的崇拜现象,其中佛遗迹亦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圣地,一类是佛足迹石。《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所经之处有许多是佛陀曾经修行、弘法、降伏恶魔等活动的遗迹,这些遗迹基本上都被人们建塔供养以示纪念,而像祇园精舍、竹林精舍、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王舍城等更是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与此同时,佛足迹石作为佛陀遗迹的代表,是佛陀生前行迹所留,承载着佛陀弘法行迹的重要信息,成为佛陀象征性的表现。见佛足石如见佛陀,对佛足迹石的崇拜寄托着人们对佛陀的追念,其本质也是佛崇拜的一种。
另外,此处有必要将佛足迹石与中国远古的“大人迹”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在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里也有对足迹石的崇拜,最为典型的应当属黄帝陵轩辕庙中的黄帝脚印石。整块脚印石约一平方米,脚印长52 厘米,与佛足迹石上的佛足尺寸极其相似。张志春先生认为黄帝脚印石的来源与古文献所描述的“履大人迹”、“履帝迹”中的“巨人迹”或“帝迹”有着密切的关系。[28]
见诸史料记载的履大人迹有以下两条:(1)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潜夫论笺校正》卷八:“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29]《初学记》卷九帝王部:“《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30](2)周始祖母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史记.周本记》:“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31]《诗经.生民》也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神秘而神圣的过程:“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32]其中帝即天帝,武即脚迹,敏即脚大拇指。
张志春先生经过分析认为中国的脚印石是“大人迹”的表象,是主神的象征,又是求子祈祷的对象,最神圣的氛围与最世俗的事体都以它为中介。青石大脚印置于黄帝庙院,其作用在于瞻仰拜谒,更为世俗的祈子仪式中展示为神圣的意象或道具,黄帝形象的神圣与高大更使其成为备受欢迎的世俗祈子的铺垫之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足迹石作为佛教的一个典型意象,以其教义化精神化的形式,在宗教的形而上层面唤起僧众顶礼膜拜的心情意绪,其与黄帝脚印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人们瞻仰拜谒、表达对伟大人物的崇敬和追思的对象。而黄帝脚印石作为“大人迹”的衍生物,其所具有的求子祈祷的内涵则是佛足迹石所不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