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所缘缘论》与法相唯识学的认识论——认识与自由之路

《观所缘缘论》与法相唯识学的认识论——认识与自由之路

宋玉波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玄类法师所传的唯识学就是针对‘所缘缘’问题而展开的,因此,不足千字的《观所缘缘论》在唯识学体系中就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陈那论师在《观所缘缘论》中破斥了实体观念,从而彰显“唯识无境”的王题。法相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与佛教最为基本的缘起学说息息相关的,唯识学在其认识之可能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中,是对中观学派的深化与必然拓展。《观所缘缘论》所透射出的大乘有宗认识论思考,一方面,它批驳了那种基于实体化思路之上的简单化的认识论王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来说,它又对所谓的王观唯心论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不至于陷入王观性至上的泥潭。

关键词:玄奘;法相唯识学;《观所缘缘论》

玄奘法师与窥基法师等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主要援引典籍,其中一部虽短小但却重要的论典,就是《观所缘缘论》,不足千字。胡晓光先生指出,“玄奘法师所传的唯识学就是针对‘所缘缘’问题而展开的”,[1]所谓“唯识四分说”以及“真唯识量”等重大理论问题,都与所缘缘的问题相关,由此更可见此论典的重要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佛教重视因缘说法,逐步发展出六因四缘的复杂体系,因主要是从因果之因的层面讲,而缘则主要就因果之果的层面去讲,或者说因主要讲主要原因,缘讲次要原因。就《观所缘缘论》而言,“所缘缘”中两个缘字意思的表达有所不同,第一个(所)缘字主要是讲能够缘虑的心的对象,而第二个缘字则是讲所缘虑的对象能够使能缘虑的心发生作用的条件。

刚晓法师说,“境对于心识来说,既能使心识生起思虑,还能限制它思虑的范围,也就是说,境既是所缘,同时又是一种缘,这就叫所缘缘”。但其具体所指为何,则是本论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法师的这一看法非常正确,而且有趣的是,这种看法也能够使我们想到康德哲学的一些相关见解,康德对于感性直观与悟性形式的相互关系界说上,就有类似的看法。众所周知,康德在哲学上掀起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也是将那种朴素的经验主义观念与唯理论加以严格的审查,以划定思维的界限,从而终止哲学界的混乱。在这样一些综合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观所缘缘论》加以细致的审查是有必要的。僧俗二界前辈学者的论述,是笔者所资借鉴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