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佛教道场信仰

二、何谓佛教道场信仰

佛教道场信仰,顾名思义,即对佛教道场之信仰。

那么,何谓道场?现代汉语语境中,“道场”一词指的是“修道或成道之场所”。毋庸置疑,“道场”一词源于佛教,后被广泛应用于汉语文化圈。

“道场”内涵丰厚,在通用的《汉语大词典》中,“道场”有5 种含义:(1)释道两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2)成道修道之所;(3)寺观;(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5)佛教界。[11]

在教界词典中,不论是我国台湾的《佛光大词典》[12],还是日本的《望月仏教大辞典》[13],皆对“道场”有详细解释,认为其含义有6 种:(1)又名菩提道场,指佛陀成道之处;(2)修行佛道之区域;(3)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4)密教修习之道场观;(5)寺院;(6)法会。其余词典之解释与此大同小异,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亦列6 种,指:佛成圣道之处、得道之行法、供养佛之处、学道之处、寺院之名、法座之异名。[14]此处之“法座”,其实就是“法会”。

在此基础上,刘震据梵语词典、非大乘经典和大乘经典以及密宗经典,从语言学的角度梳理了“道场”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涵义:(1)在《本生经》中,意为“中心”;(2)在犍陀罗语中,指菩提树;(3)在《大事》和《大庄严经》中,指佛陀成道所坐的菩提树下,或者指被庄严、被崇拜的菩提树下;(4)而在汉译中,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竺法护理解为“长着那颗菩提树的地方”,支谦将其理解为“成道之场”,鸠摩罗什将其译作“菩提道场”,其弟子僧肇解释为“修道之处”,玄奘曾经将其译作抽象的“妙菩提”,但有时也指的是菩提伽耶的金刚座;(5)隋炀帝将寺院称为道场;(6)在《本生经》的注疏中,指“宝座或坛城”;(7)在密宗中,指的是“菩提道场”;(8)在藏语中,又指“菩提的精华”。[15]

据现有资料,刘震对“道场”概念之研究最为详尽而系统,与其他记载或研究一样,刘震同样指出了当代社会汉语系佛教语境中关于“道场”的基本内涵:(1)成道之处;(2)修道之处;(3)寺院;(4)法会。其中寺院就是修道之处,是更为具体的表述。本文中的道场,主要指的是成道之处或修道之处,有时也包括诞生之处、生活之处等,其中包括伽蓝、精舍、遗迹、圣地等。

佛教徒对道场的信仰,形成了佛教道场信仰,其主要信仰行为是亲赴道场朝礼、瞻拜等。我国的三次西行求法之高潮,均是非常重要的印度佛教道场信仰行为,这在整个世界的佛教道场信仰发展史上,亦极重要。

《大唐西域记》所载印度佛教道场信仰,时代各异,种类繁多。就时代而言,既有对公元前7世纪佛陀时期道场的信仰[16],又有对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道场的信仰,时间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种类而言,既有佛陀道场信仰,还有菩萨道场信仰、罗汉道场信仰以及论师道场信仰等。下面分两部分论述,首先研究7世纪上半叶的印度佛寺,然后对7世纪之前所形成的四种典型的印度佛教道场信仰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