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鉴与友好交往的追求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道:“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34]丝路通过佛教将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交流文化,共鉴文明。玄奘与义净法师分属于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求法典范,所经行的路线、沿途的风土人文有着较大的差异化,但其求法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学习梵文的佛教原典,将印度佛教的精髓重新传回中国。
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贸易商客、僧侣信徒在雪山峻岭、戈壁大漠之中穿梭往返,那些印刻的脚印、散落的尸骨,如同一条由无数根缕线所连缀而成的坚韧纽带,将中印人民的情感与文化牢固联接在一起。而玄奘法师的万里孤征正是其中最为浓重、最为光彩的线索。[35]早在西域学法取经期间,玄奘就把我国唐代著名的《秦王破阵乐》译成梵文介绍给天竺人民。当他学成回国后,他又“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36],将当时广为流传的汉文《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介绍到五天竺各国。
义净法师回国后,“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37]。他将印度佛教的精华带回中国,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印度佛教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义净法师极为强调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思想,从不夹带任何形式的种族偏见、政治偏见。他主张“凡所行事皆尚急护,漉囊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38]希望以此使得各国都能通过佛法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与依靠。
由此可见,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都是以开放互鉴的胸怀,积极开展文明之间精神领域的相互学习,有助于彼此真正超越政治的隔阂,跨越地理的界限,给人类文明的和谐和平带来长久的实质影响。[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