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昆仑山在何处?
自古至今,讨论昆仑山、西王母的话题,历时近3000年。论著则汗牛充栋,所谓“古来言昆仑者,纷如聚讼”。唐代道宣(596—667)严厉而中肯地批判说“然此种神州所著书史,寓言臆度,浮滥极多……都皆污秽”(《释迦方志》)。近现代以来,学者们更是面向西方,“联想”翩翩。以西王母所在地为例,提出了苏美尔、迦勒底、波斯、阿拉伯、兴都库什山、喀布尔、哈萨克斯坦、塞种、新疆塔什库尔干等等地区。这些令人尊敬的前辈学者,虽然旁征博引,却多断章取义,或语音比附,背离了时空交叉的历史观,近乎演义。我们不禁请问:当年给周穆王当翻译的河宗氏柏夭,如何懂得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或古波斯语、古阿拉伯语?
其实,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古昆仑山在酒泉南山,即今祁连山主峰(海拔5547 公尺),记载是明确无误的。
(1)《史记.夏本纪》云,大禹时代(约前21世纪)“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孔安国解释说,“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髦之属”。所谓“荒服”,是据夏都(一说在河南省登封县“阳城”)2500 里以外;所谓“流沙”,今丹巴吉林大沙漠。
(2)前凉国酒泉太守马芨于永和元年(345)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工。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之福”。凉王张骏从之(《晋书.张轨等传》)。这位酒泉太守马芨被誉为“高尚之士”,曾经亲自上昆仑山拜访隐居学者宋纤。可知马芨对昆仑山、西王母遗迹是做过实地考察的(《晋书.宋纤传》)。
(3)郦道元《水经注》引《山海经》云“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按,古积石山在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之阿尼玛卿雪山(海拔6282 公尺),即《禹贡》所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积石山。但是,郦道元《水经注》没有记载这个古积石山。他记载的是甘肃省临夏州的晚期命名的积石山。据测算,从临夏积石山经兰州、张掖至酒泉,大约1786 里。
(4)道宣《释迦方志》云:“寻昆仑近山,则西凉酒泉之地也,穆后见西王母之所,具彼《图经》;若昆仑远山,即香山、雪山之中也,河源出焉”。他还引《书》云“积石去昆仑丘千七百四十里”。道宣所谓“昆仑近山”,显然是指古昆仑山,根据的是《图经》(推测是隋代裴矩编著《西域图记》,今佚)。所谓“昆仑远山”,显然是指汉武帝命名的于阗国南山。
(5)唐代李泰《括地志》云“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恰好就在这里是祁连山主峰。
(6)2015年9月,我们对祁连山主峰(古昆仑山)周边做了考古调查,证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文献的记载是可信的。主峰北侧的“大海子”。湖面蓝蓝如镜;水味甘甜如露,就是古代的“瑶池”。河西走廊的考古学“骗马文化”,很可能是昆仑邦国的文化(详见附录《祁连山(古昆仑山)考察纪要》)。
(7)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青海省玛沁县的黄河河首的阿尼玛卿山,古代(西周)称“积石山”。公元前623年以后,有西王母部一支迁入此地,把积石山改称“昆仑山”(《新唐书.吐蕃传》下)。历史上“河出昆仑”说,即源于此。从而可知,此为战国时代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