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法的动机
2025年09月26日
一、玄奘西行求法的动机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地有高僧西行求法。他们不仅带回大量的佛经,翻译成汉文,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还将西行的见闻记述下来,这不但丰富了人们对于西域的了解,更加鼓舞了后来者对西行求法的信心。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今见于史料记载的高僧赴西域求法的就有数十人之多。由于玄奘所处在隋末唐初之际,中国佛教尚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此时经论未全,经典之间又多有悖斥。所以玄奘在青年学习的阶段便萌发了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得真经的意愿。唐人于志宁在《大唐西域记》序中说道:
“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理。名流先达,部执交驰,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是非纠纷。永言于此,良用忧然。或恐传译踳驳,未能筌究,欲穷香象之文,将罄龙宫之目。”[1]
玄奘自幼寻师访道,学习佛经的领悟力很高。他遍访名师,深得当时的高僧大德的赞许。可是玄奘发觉诸僧虽然各有所专,但是在讲解佛经时,意见不能统一,这让青年的玄奘很是困惑。于是他发愿效法东晋的法显、智严法师西行求法,为的就是导利群生,取得佛经版本的统一,宏大中国的佛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2]
玄奘西行,意在求法度人,而普度众生的使命又恰恰需要他西行万里求法。所以自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起,经过五万余里艰苦漫长的征程,一路上玄奘频频遭遇生死苦难,而当他面对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困苦时所表现出来那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则更加表明了玄奘崇高的人格境界和为了探求真理而坚定不移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