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法师的独立人格及其现代意义
曹印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提要:玄类法师独立人格,体现在不畏强权、不畏暴力,追求真理,矢志不移。他独立人格养成要素包括:信仰坚定,理论深邃;周旋王室,深谙政治;惜时精进,阅历丰富。其中最核心是他的信仰坚定。玄类法师独立人格值得我们学习,对培养独立人格的正确取法,对匡正知识分子浮躁的学风,对促进现代科学民王的发展,对人才教育培养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主题词:玄奘法师;独立人格;现代意义
玄奘法师(600—664),俗姓陈,名祎,出生于嵩山少林寺西北缑式之陈家堡,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四。13 岁受出家的二哥长捷影响,到洛阳净土寺削发为僧,从师景法师学《涅槃》,听严法师《摄大乘论》。游学关中、蜀地,途中遇空法师、慧景法师,学《毗昙》、《摄论》。到成都从道基学《毗昙》,从宝暹学《摄论》,从道振学《迦延》。20 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后,往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毗昙》,深受李唐汉阳王礼敬,后又北游相州、赵州,学《杂心》、《摄论》于相州慧休,学《成实》于赵州道深。25 岁到长安,从道岳学《俱舍》,从法常、僧辩学《摄论》,从玄会学《涅槃》。玄奘于国内从业13 位名师,但依然学有困惑,毅然游学西土朝圣,以问所惑。贞观三年(629)秋,法师经秦州、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经流沙到伊吾,被高昌王麴文泰迎入王城。麴文泰以高官厚禄,法师不为所动,麴文泰爱其才,欲强留,法师以死相争。麴文泰受感而惭,以厚礼相送西行,并为其疏通突厥叶护可汗,顺利到达印度。在印度受到戒日王的推崇,于曲女城设大会,请法师为五印度六千余人,包括鸠摩罗王及其他18 国国王讲经说法。后又于钵罗耶伽国立施场讲法75日,道俗到者达五十万余人。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对法》等法相典籍,后又学《顺正理论》、《中论》、《百论》、因明、声明、集量,兼习婆罗门书。在印度从学15 位名师,不知名者还有若干人。贞观十七年学成归国,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到达长安,迎者数十万人,如值下生。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法师,太宗看重其才,甚至想让其还俗从政,法师谢绝。太宗许法师于弘福寺召大德襄助翻译佛典。后太子(唐高宗)建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让法师居之。唐高宗时期,法师又常到玉华宫翻译佛典。自贞观十九年到麟德元年,前后近十八年共翻译经论等73 部,总共1330 卷,带出了一批翻译人才,并创始法相宗,成为独步千古的一代高僧。笔者探究法师一生,尤为关注他的独立人格。现试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