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佛教在未进入中国之前,内地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明和文化体系。自炎黄时期至西周,华夏民族初具轮廓,也标志着华夏文化的逐步成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家的伦理强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发展。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主体文化开始深入人心。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佛教的输入持续近千年,在南北朝时期一度占据上风位置,但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始终居于支配和中心的地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一直未能改变。印度佛教的传入,只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补充和作为新鲜血液充入到传统文化机体之中。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中国文化也确有薄弱、肤浅和有待补充的地方。秦汉以来,中国主流文化大多为政治服务,没有机会形成独立的学术领域,在对本体论和人的彼岸思想的研究方面显然是缺乏的,因而固有文化不能满足思想发展的需要。当时的儒、道两家不能对宇宙、人生、宗教世界给予必要的解释,这种缺陷和需要是佛教进入的基础前提。西汉确立起来的儒家文化,在汉末开始遭到挑战,魏晋时期的名教未能把儒学挽救,道教和佛教开始兴盛,但儒学的根基并没有动摇,汉族的士族仍然把儒学看成是治国、治家之学。南北朝时期虽然佛教一度盛行,但是皇家统治和士族阶层的治学根基依旧是儒学。《高僧传》中的许多人在入佛之前,都有学习儒学的经历。南朝历代的皇家都建有儒学馆,培养政治人才;北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一开始就重用汉族儒学之士,并在中央设立儒学机构培养国家所需人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终于将儒学的国家政治功能得到确认,儒学文化迅速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强势力量。这时的佛道为了守住自己的地位而不断发生论争。当历史发展到宋代,儒学一跃再次成为国家文化统治的中心,佛道从此颓势不进,沦为附属地位。

由此可见,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并没有因印度佛教的输入而改变。在经过吸收和借鉴之后,重新使自己的文化繁荣广大,经过革新后的佛教逐渐变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遥观世界古代发展史的四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和古代印度皆因外族的入侵导致了文化的蜕变,最后真正继承保存下来的,只有中国文明一个,这就是中华文化拥有的对自己传统思想的保持。

中华固有文化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和改造上。印度佛教向中国内地输入了大量经、律、论的内容。而输入过程中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佛教经典的翻译。从东汉末年的安世高开始,一直持续到宋代,无数次的外来和内地高僧带来境外佛教经典来内地进行译经活动。我们所见到的现在的《大正藏》和《中华大藏经》所收录的,只是历史翻译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样浩瀚的书籍,真正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过影响的,却又是其中的极小的一部分。这说明,中华固有文化对外来的印度佛教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大部分内容给拒之于门外了。

玄奘是历代高僧中翻译佛经数量规模最大译者,但是除了《心经》等极少数作品外,他翻译的许多佛经作品未能在民众间流行起来。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选择的结果。玄奘虽然是中国人,但是在印度生活17年之久,在佛经翻译中,过分注重佛经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固化了该翻和不该翻的原则,因此他翻译出来的许多作品并不适合普通民众的口味,在后来的流传中逐步弱化。同时从他和窥基开始形成的法相宗,因为与中国大众文化的相差甚远,成为隋唐八大宗派维持时间最短的学派组织。由此可见,印度佛教在进入中华文化的机体时,是经过了严格挑选的。不仅如此,中国对于选择的内容开进行了加工和改造,让它们更适合自己的口味和需求。八大宗派中禅宗阐发的顿悟成佛、佛在心中,最符合中国人的观念和心理,所以很多人都去学习禅宗了。在信仰领域,虽然有大量的尊神菩萨可供选择,但是中国人还是不满足,于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制造出大量的疑伪经。这些经典的出现,不仅仅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完全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新创造。观世音救苦救难的性格一度在老百姓中间盛行,但是老百姓并不满足,后来将送子送福的功能也赋予其身上,并将观世音由男身变为贤惠温柔的女身。无论从性别上还是功能上,与印度佛教里的观世音有了天壤之别。

Evalu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ead of Indian Buddhism to China from Xuanzang’s quest for Dharma

Cui Fe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Abstract:Xuanzang’s quest for Dharma is a very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he propagation of Indian Buddhism to hinterland China,it has not only been individualistic charm but has also been of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ny phenomenon,we can summarize fou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formity in subje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uniformity in integrity and continuity,uniformity in peacefulness and consciousness,uniformity in civic and bureaucracy.

KeyWords:Xuanzang,Buddhism,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