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的求法行程
玄奘(600—664),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市偃师缑氏镇)人。《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记载:“法师粤自褓辰……更表贞淳,机智有殊,聪敏绝异,爰以宿植。早厌樊笼,驿思玄门,翅神觉道。”[9]这里讲的便是玄奘法师自幼聪慧,本质纯朴,长善思辨玄门,证觉人生哲理。所以在他很年轻之际,便已经在佛教界内崭露头角,享有较高的声望。唐贞观元年(627),28 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玄奘、义净求法行程图
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前后十九个年头,穿越戈壁大漠,翻越高山雪岭,渡过激流大河,走出烟瘴荒林,逃脱盗匪劫掠,九死一生,挑战生命之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玄奘从长安出发后,经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兰州一凉州(今甘肃武威)一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一玉门关一伊吾(今新疆哈密)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阿耆尼(今新疆焉耆)一屈支(今新疆库车)一跋逯迦(今新疆阿克苏)一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一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一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一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一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一今阿富汗北境一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一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一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一印度。[10]
在印度期间,玄奘6年主要学习的地方便是那烂陀寺。在那里,他学习钻研诸部经论,所学成就巨大,在印度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当玄奘回来时,从那烂陀地出发,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过阿富汗帕米尔高原一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线一甘肃敦煌一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最后回到长安。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法师,他西行17年经过的国家大致包含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和地区。长期以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