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丝绸之路

(一)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来往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贸路线。本文中所提到的丝绸之路皆指狭义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然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其最初是以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为主,因此,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ofen,1833-1905)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这条线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它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为起点(东汉及唐为洛阳),经过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过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杨建新《丝绸之路》一书,把整个丝绸之路分为三段:东段、中段和西段。从长安出发,中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到玉门关和阳关,是为东段。西域境内,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到帕米尔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是为中段。由此往西,南到印度,西到欧洲,是为西段。本篇文章所讨论的是为,丝绸之路的东、中段,和往西而南行的印度,也就是今天的关中、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地区、南亚地区。

因丝绸之路中段线路复杂,并与玄奘西行路线有很多交叉,故在此将中段进行说明,以便对玄奘西行路线有具体的了解:总起来看,在汉代著名的是天山以南的南北两道,以后,天山以北的一条丝路繁荣起来,被称为新北道,到了隋唐时期,这三条路线依次被称为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北道(即新北道)。

南道是指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东西通道,这条道路东起阳关,西至帕米尔,中间经过的地区由东往西:鄯善(古楼兰)、且末、精绝(今民丰以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至葱岭。丝绸之路中段的中道,即汉代的北道,是从玉门关向西,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直达葱岭。中间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出玉门关经哈顺沙漠南缘到达今吐鲁番,再延天山南麓向西南到达危顺(今和硕)、焉耆、渠犁(今库尔勒),此中道下还有细分。丝绸之路的北道,即新北道,是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其路线是,由玉门关西北行到伊吾(今哈密)、蒲类(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附近)、北庭等至弓月城(今霍城一带),渡伊犁河,至碎叶城(或素叶水城)。[1]以上便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说明。

古丝绸之路,中段上的南道、中道、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