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西行的求法行程
义净(635—713),姓张,名文明。齐州山茌县(今山东济南长清)人。“髫齿之时”,他于齐州的土窟寺出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12],从此开始长达七十余年的佛门生涯。
唐朝在贞观之治后,国力日盛,海上贸易空兴盛,广州成为当时南方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每年的五六月份,今东南亚、南亚、西亚的船只,顺着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上盛行的西南季风,满载香料、象牙等货物来到广州、扬州等地,到次年1月东北季风起再扯帆乘风而去。由于有此商舶之便,加之当时西北陆路又时通时断,故赴印求法的中国僧人及来华的外国僧人,也多附商舶从此往返。[13]义净法师便是通过上述路径踏上海上求法的艰辛旅途。
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记载,义净于唐咸亨二年(671)十一月搭上波斯商人的船只,离开广州开始了南行海上求法之路南航。经过在海上航行了仅二十余天,“未隔两旬,果之佛逝”[14],义净法师到达了第一站——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巨港)。随后,义净法师在此停留半年之久,主要学习梵文与佛教经典,为继续西行印度求法做准备。第二年(672)五六月,义净法师到达末罗瑜(今苏门答腊中部的占碑一带)。义净在末罗瑜停留了两个多月,继续向西北方向到达羯荼(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该年十月,义净法师到达孟加拉湾的裸人国(今印度尼科巴、安达曼群岛一带),随后再向西北方向行进,在唐咸亨四年(673)二三月间到达南亚次大陆,并沿途向北出发,进入到中印度。随后的十一年间,义净法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而届拘尸,所在钦诚,入鹿园而跨鸡岭,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15]。义净法师的足迹踏遍了那烂陀寺、鹿野苑、鸡足山等佛陀说法的圣迹,并深入钻研佛典,译作相应汉文佛经。
唐光宅元年(684),义净法师由此经羯荼返程归国,路遇险阻,直至垂拱四年(688)才航行回到室利佛逝。义净法师想利用此地寺院的藏经,并与来自各地的僧众共同校理梵文经典,翻译汉文佛典。于是,义净法师便在此又驻锡十余年。后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4)五月启程回国,此后长期在长安与洛阳等地翻译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