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大乘称号
玄奘法师本人,并未见其以“大乘玄奘”自称,文献中的大乘称号都是其弟子。王亚荣先生在文中指出:
此外,还有以“大乘”为法名称呼的助译僧,除已知的“大乘光”即普光、“大乘基”即窥基、“大乘昉”即神昉等之外,大乘恂、大乘钦、大乘云、大乘晖、大乘林、大乘谌、大乘巍等,行年事迹都不清楚,仅知参加过译场的工作,大多担任笔受。还有,以“大乘”为名者,仅为跟随玄奘后的称呼,之前或之后尚未发现仍以此名自称者。[12]
对此,刘淑芬有两种解释:一是表明玄奘弘扬大乘的独特情怀,以区别于原有大小乘兼修的僧人;二是在印度,玄奘获得“大乘天”的称号,有师门传承之意。可惜她并未进行深入探讨。
玄奘在印度获得“大乘天”的称号,现有的资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详载玄奘获得称号的经过[13]:戒日王和十八国国王布施珍宝给玄奘,并令人将玄奘所做的论全国宣扬,经十八天无人敢与玄奘辩论,因此学习大小乘佛法的人分别称玄奘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现将能搜集的有关玄奘“大乘”弟子称号资料整理如下:
大乘基,即窥基。从《宋高僧传》卷50[14]、《法华传记》卷3[15]、《古清凉传》[16]等资料可知。他是玄奘最得意的弟子,继承了玄奘的唯识衣钵,曾担任译场笔受。
大乘光,即普光。《宋高僧传》卷4[17]及其墓志铭[18]记载,他精通大小二乘,是玄奘弟子,曾经“亲承三藏”,担任过译场笔受。
大乘询,即明恂。未有详细记载,曾担任过译场笔受。《宋高僧传》卷2、14 记载,地婆诃罗译经期间,他和道成、圆测等人被召入译场做证义。卷4《神楷传》又载神楷“礼明恂法师为弟子,即大乘恂也。”[19],可知明恂即大乘询,恂字可能为误抄。
大乘灯,未见于玄奘译经场,他名字中的大乘,是梵语译成汉语。义净《大唐西域高僧求法传》卷1 记载:他从玄奘受戒,居京数载后前往西域求法,老死西域。[20]
对于“大乘昉”,经查在《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均称呼为神昉,并未有“大乘昉”之称,唯在日本藏俊撰的《注进法相宗章疏》中记为“大乘昉”[21]。
依《开元释教录》,出现“大乘”称号的顺序如下(以译经结束时间为准):
贞观二十一年(647)二月二十四日:大乘光。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大乘钦。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大乘巍,大乘林。
贞观二十三年九月八日:大乘晖。
永徽元年(650)二月八日:大乘恂。
永徽元年六月十日:大乘谌。
永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大乘云。
显庆四年(659)闰十月:大乘基。
以上是收集迄今,有关玄奘及其弟子“大乘”称号的一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