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佛教的使者——兼论玄奘与义净的求法异同与历史影响
史全超
齐鲁书社编辑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架构起中印两国文明交往的桥梁,同时又通过其传播所经历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中国与东亚、南亚、中亚、东南亚文化圈,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上述地域文明的碰撞交往、互鉴吸收,进而充实与饱满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博大。佛教作为文明交往的共同载体,中国的求法僧成为丝路之上探寻真理,弘扬佛法,肩负起传播中印佛教文明的历史重任,是丝路之旅真正的文明使者。“求法路漫漫,百行无十人。”路途遥远的求法之路,充满艰辛和危难,取经人往往要付出生命的最高代价。本文认为,玄类法师的陆上丝路求法与义净法师的海上丝路求法极具两条丝路求法的代表性,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关键词:丝绸之路;佛教;玄奘;义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推进丝绸之路经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建设正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2015年3月,习近平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讲道,“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带,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穿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涉及沿线26 个国家,覆盖约44 亿~46 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 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 ~29%。“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
谈古论今,回望历史。佛教文化作为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形态,从古印度的版图到中国的国土,再由中国扩展到整个东亚文化圈,彰显出文明交往的巨大力量和勃勃生机,这也是文明自身寻求共生与发展的必然抉择。今天,当我们再重新考量“一带一路”之时,其内在文明交往的生命特质便在于——宗教的传播与融汇。本文笔者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求法僧代表——玄奘与义净的求法异同与历史影响为契入点,探究“一带一路”中文明交往的生命特质——宗教的传播与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