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余论
如上依据《大唐西域记》统计并分析了公元7世纪上半叶印度的佛寺分布、数量及其四种主要的佛教道场信仰类型。从中可以看到,《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一部关于印度佛教地理、历史以及民族、风俗、语言等方面的名著,同时也是一部印度佛教道场信仰之著作,其中所载的道场分布很广、数量颇多,道场信仰类型也极为丰富。今天,我们研究印度道场信仰,是离不开这部著作的。
该书所记载的印度佛教道场信仰,种类丰富,但最重要的仍然是佛陀道场信仰,其中最重要的又是释迦牟尼佛道场信仰。玄奘不远万里,巡礼印度,亲历佛陀道场,其激动之心情可想而知,《续高僧传》记载:“奘初到此,不觉闷绝。良久苏醒,历睹灵相,昔闻经说,今宛目前,恨居边鄙,生在末世,不见真容,倍复闷绝。”[118]这是说玄奘恨自己出生于“边鄙”而未生于印度,因此他对佛陀道场信仰格外重视,对佛陀的故乡,说法之处、修行之处、降伏神变之处以及供佛遗物处都非常关注,尤其对四大圣地的记载更为详细。玄奘的佛陀道场信仰行为,一直影响到今天。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很多佛教界人士仍欣然以前往印度朝礼古代的佛陀道场。因而,当代介绍印度佛教道场的资料也有很多,如宗萨在《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中对印度的四处圣地进行了介绍,并对圣地所代表的生命意义以及朝圣的目的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对多数人来说,圣地应该是安详、洁净并且井然有序。”[119]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除四大根本道场外,还有八大佛教圣地[120],现今,除位于尼泊尔的佛陀出生地蓝毗尼园之外,印度境内现存的佛教遗迹有很多,主要分为七大部分,包括鹿野苑佛教遗迹、菩提伽耶佛教遗址、王舍城佛教遗迹、舍卫城佛教遗迹、拘尸那迦佛教遗址、那烂陀寺遗址、南印度佛教遗迹等,其中前五处与释迦牟尼佛直接相关。
从记载内容来看,仅次于佛陀道场信仰的是论师道场信仰,然后是罗汉道场信仰和菩萨道场信仰。可见,玄奘对论师道场颇为重视。此外,在罗汉道场信仰中,玄奘更重视的是十大弟子道场信仰;在菩萨道场信仰中,更重视的是观音道场信仰,其次是弥勒道场信仰,然后才是文殊道场信仰等。可见,其菩萨道场信仰并未像中国如此兴盛。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菩萨道场信仰虽在隋唐早已兴起,但在宋代以后随着中国佛教的转型才开始集体凸显,并在明清以后迅速崛起。不过,此已非本文所述之内容。总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记述印度佛教道场信仰之经典著作,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以后的中印佛教史上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On the Bodhi-maṇda Cult of Indian Buddhism in 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Jing Tianxing
PhD.Candidate,Institute of Buddhism Study,Nor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is not only a masterpiece on the geography,history,nationality,customs and language of India Buddhism,but also a work concerning the Bodhi-maṇd cult of Indian Buddhism,in which Bodhi-maṇd were wide in distributions,large in numbers,and rich in types of the cul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number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India in the first half of 7th century,it can be obviously seen that although Buddhist temples had spread all over the India,there was different emphasis on distributions with Central India the most and East India the least. Besides,Buddhism in India had begun to decline when Hiuen Tsiang arrived in India.There are four main types of Bodhi-maṇd cult,including the ones of Buddha,Bodhisattva,Arhat and the Patriarch. Xuanzang attaches most importance to the Bodhi-maṇd Cult of Shakya Muni Buddha,next comes the Bodhi-maṇd Cult of the Patriarch,and then the Bodhi-maṇd Cult of Arhat and Bodhisattva are the last important ones.
Key words:Xuanzang,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the Bodhi-maṇd Cult of Buddhism,Indian Buddhism
【注释】
[1]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西行求法,贞观十九年(645)回国,贞观二十年(646)撰成《大唐西域记》。
[2]滥波国、那揭罗曷国、健驮逻国。
[3]乌仗那国、钵露罗国、呾叉始罗国、僧诃补罗国、乌刺尸国、迦湿弥罗国、半笯嗟国、曷逻阇补罗国。
[4]磔迦国、至那仆底国、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秣菟罗国、萨他泥湿伐罗国、窣禄勤那国、秣底补罗国、婆罗吸摩补罗国、瞿毗霜那国、垩酰掣呾罗国、毗罗删那国、劫比他国。
[5]羯若鞠阇国、阿踰陀国、阿耶穆佉国、钵逻耶伽国、憍赏弥国、鞞索迦国。
[6]室罗伐悉底国、劫比罗伐窣堵国、蓝摩国、拘尸那揭罗国。
[7]婆罗痆斯国、战主国、吠舍厘国、弗栗恃国、尼波罗国。
[8]摩揭陀国。
[9]伊烂拏钵伐多国、瞻波国、羯朱嗢只罗国、奔那伐弹那国、迦摩缕波国、三摩呾咤国、耽摩栗底国、羯罗拏苏伐刺那国、乌荼国、恭御陀国、羯陵伽国、憍萨罗国、案达罗国、驮那羯磔迦国、珠利耶国、达罗毗荼国、秣罗矩咤国。
[10]僧伽罗国、荼建那补罗国、摩诃刺侘国、跋禄羯呫婆国、摩腊婆国、阿咤厘国、契咤国、伐腊毗国、阿难陀补罗国、苏刺侘国、瞿折罗国、邬阇衍那国、掷枳陀国、摩酰湿伐罗补罗国、信度国、茂罗三部卢国、钵伐多国、阿点婆翅罗国、狼揭罗国、波刺斯国、臂多势罗国、阿軬荼国、伐刺挐国。
[1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道场”词条下。
[12]星云大师监修、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词典》,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道场”词条下。
[13]望月信亨原著,塚本善隆增补:《望月仏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4年,“道场”、“道场观”词条下。
[1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道场”词条下。
[15]刘震:《何谓“道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 期,第96-107 页。
[16]不包括过去四佛之道场,如健驮逻国条:“城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即过去四佛说法之处。”(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1 页。以下凡引该书,简称《校注》)
[17]《校注》第932 页。
[18]《校注》第506 页。
[19]《校注》第786 页。
[20]《校注》第847 页。
[21]《校注》第922 页。
[22]《校注》第371 页。
[23]《校注》第698 页。
[24]《校注》第529 页。
[25]《校注》第509 页。
[26]《校注》第512 页。
[27]《校注》第513 页。
[28]如乌仗那国条,记载摩愉伽蓝“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足蹈之迹,是佛昔蹈此石,放拘胝光明,照摩诃伐那伽蓝,为诸人、天说本生事。”(《校注》第281 页)
[29]如窣禄勤那国条,记载大城东南阎牟那河西,大伽蓝东门外,“如来在昔,曾于此处说法度人”(《校注》第394 页)
[30]如阿耶穆佉国条,记载“如来昔于此处三月说法。”(《校注》第458 页)
[31]如憍赏弥国条,记载“如来昔于此处六月说法。”(《校注》第475 页)
[32]如室罗伐悉底国条,记载有一精舍,中有佛像,东面而坐,“如来在昔,于此与诸外道论议。”(《校注》第498 页)
[33]伊烂拏钵伐多国条,记载有一座伊烂拏山,“大城侧,临殑伽河,有伊烂拏山,含吐烟霞,蔽亏日月,古今仙圣继踵栖神,今有天祠尚遵遗则。在昔如来亦尝居此,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校注》第780页)
[34]如案达罗国条,记载,“所行罗汉伽蓝西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校注》第836 页)
[35]如伐刺挐国条,记载“城南不远有故伽蓝,如来在昔于此说法,示教利喜,开悟含生。”(《校注》第949 页)
[36]《校注》第561-562 页。
[37]《校注》第711 页。
[38]《校注》第715 页。
[39]《校注》第730 页。
[40]《校注》第732 页。
[41]《校注》第734 页。
[42]《校注》第746 页。
[43]《校注》第725 页。
[44]《校注》第280 页。
[45]《校注》第420 页。
[46]《校注》第784 页。
[47]《校注》第461 页。
[48]《校注》第858 页。
[49]《校注》第340 页。
[50]《校注》第472 页。
[51]孙尚勇:《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之佛本生窣堵波》,《西域研究》2005年第4 期,第68-78 页。
[52]法显:《高僧法显传》卷一,《大正藏》第51 册,第863 页中。
[53]即迦毗罗卫国,其中有蓝毗尼园。
[54]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载《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 册第80 页。
[55]《校注》第902 页。
[56]《校注》第680-681 页。
[57]《校注》第913 页。
[58]《校注》第774-775 页。
[59]《校注》第565 页。
[60]《校注》第364 页。
[61]《校注》第368-369 页。
[62]《校注》第376 页。
[63]如瞿毗霜那国条,记载“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处。”(《校注》第411 页)
[64]如垩酰掣呾罗国条,记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13-414 页)
[65]如毗罗删那国条,记载“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斯在。”(《校注》第415 页)
[66]如劫比他国条,记载“宝阶侧不远有窣堵波,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20页)
[67]如羯若鞠阇国条,记载“(城西北)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城东南)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46 页)。“(纳缚提婆矩罗城西北)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47 页)“说法窣堵波侧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48 页)
[68]如阿踰陀国条,记载“其侧窣堵波,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51 页)
[69]如阿耶穆佉国条,记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58 页)
[70]如憍赏弥国条,记载(城内)“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70 页)“(城东南)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71 页)
[71]如鞞索迦国条,记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476-477 页)
[72]如蓝摩国条,记载“灰炭窣堵波侧,故伽蓝中,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534页)
[73]如婆罗痆斯国条,记载,“释迦菩萨受记南不远,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校注》第567 页)
[74]如吠舍厘国条,记载“(湿吠多补罗僧伽蓝)傍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校注》第604-605 页)
[75]如摩揭陀国条,记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650 页)在帝释窟中,“山岩上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769 页)
[76]如奔那伐弹那国条,记载“有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792-793 页)
[77]如羯罗拏苏伐刺那国条,记载有一精舍,是“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812 页)
[78]如达罗毗荼国条,记载城南不远有大伽蓝,“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校注》第856 页)
[79]如臂多势罗国条,记载有一处“故伽蓝”,“其傍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校注》第945 页)
[80]如阿軬荼国条,记载“又有诸窣堵波,鳞次相望,并过去四佛坐处也。”(《校注》第947 页)
[81]如伐刺挐国条,记载城南不远有故伽蓝,“侧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处。”(《校注》第949页)
[82]《校注》第288 页。
[83]《校注》第342 页。
[84]《校注》第792-793 页。
[85]《校注》第894 页。
[86]《校注》第760 页。
[87]《校注》第773 页。
[88]《校注》第861 页。
[89]《校注》第761 页。
[90]详参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47-153 页。
[91]《校注》第295 页。
[92]《校注》第889 页。
[93]王雪梅:《弥勒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4-185 页。
[94]《校注》第565 页。
[95]王雪梅:《弥勒信仰研究》,第186 页。
[96]《校注》第381-382 页。
[97]《校注》第650 页。
[98]《校注》第672-673 页。
[99]王雪梅:《弥勒信仰研究》,第184 页。
[100]王鹤琴、李利安:《论玄奘对西域罗汉崇拜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 期,第53 页。
[101]《校注》第381-382 页。
[102]《校注》第387 页。
[103]《校注》第705 页。
[104]《校注》第762 页。
[105]《校注》第765 页。
[106]《校注》第728 页。
[107]《校注》第737 页。
[108]《校注》第945 页。
[109]《校注》第476-477 页。
[110]《校注》第709 页。
[111]《校注》第835 页。
[112]《校注》第915 页。
[113]《校注》第895 页。
[114]《校注》第897 页。
[115]《校注》第233 页。
[116]《校注》第403-404 页。
[117]《校注》第711-712 页。
[118]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 册,第451 页上。
[119]宗萨著:《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姚仁喜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21 页。
[120]即佛出生地——蓝毗尼园、佛成道处——菩提伽耶、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佛涅槃处——拘尸那迦,此外,又有四处,即佛现神变降伏外道处——舍卫城、世尊自忉利天临降处——曲女城、佛为化度处——王舍城、佛思念寿量处——毗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