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

玄奘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

王邦维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摘要:本文通过对玄类西行取经所走丝绸之路的故事进行梳理、总结,认为玄类到印度留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活动,既包括了佛教知识的交流,也包括玄类在印度,还有一路上经过各个国家时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历史上的传播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

关键词:玄奘;丝绸之路;佛教

唐代的玄奘在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玄奘印度求法和取经的事迹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西游记》里的神话故事不说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实在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

丝绸之路则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起始于中国,向西延伸,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于东非和欧洲的商路。

不过,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其实很晚。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这个名称一经提出,就被广泛接受。因为古代在这些商路上贸易的商品,丝绸的确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把中国与西方连接在一起的商路,其实早就存在,而且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只是过去没有被称作丝绸之路而已。

当年的玄奘,到印度求法,向西一路过去,走的就是丝绸之路。

唐贞观元年(627),玄奘从中国的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出发,先后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武威),到达瓜州(今安西)。这一段行程,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段。

玄奘在瓜州的北面,通过当时的玉门关,穿越莫贺延碛,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和高昌(今吐鲁番)。再往西行,一路经过阿耆尼(今新疆焉耆)、屈支(今库车)、跋禄迦(今阿克苏)。这一段行程,在今天中国的新疆境内,则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南北两道中的“北道”。

从跋禄迦往西,玄奘翻越凌山,到达了素叶水城(又称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北部的托克马克附近,这里也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诞生地)。玄奘在这里见到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他由此继续向西行,经过千泉(在今吉尔吉斯北境内)和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的江布尔城),再折向西南。经过赭时(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飒秣建(今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等国,过铁门关,到达覩货罗故地(在今阿富汗北部境内)。这一段行程,则在中亚地区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

从今天阿富汗的北部往南,玄奘翻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才最终到达北印度,也就是当时中国人所说的“西天”。这一段行程,则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南亚段,连接的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当然,从另外的一个方向,丝绸之路继续往西,一直通向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

从北印度往东南,玄奘最后到达了中印度。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是当时印度乃至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最著名的佛教学术中心。玄奘从中国出发,历尽艰辛,九死一生,要去的就是这个地方。

佛教两千多年前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前后,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出,先是到了中亚地区,公元之初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从印度和中亚地区来的佛教僧人,多数情况下是跟商人或者外交使节同行。商人与外交使节通行的道路,就是今天所讲的丝绸之路,佛教的影响大致也就沿丝绸之路而延伸。

玄奘从中国往印度去,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向当地的高僧学习,或是与当地的僧人交流切磋,提高自己佛教方面的学问。玄奘的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玄奘在高昌,曾经为高昌的国王和僧俗大众讲说《仁王般若经》说法,时间前后一个月。他到了屈支国,又与当地僧人木叉毱多互相辩难。高昌是今天中国新疆的吐鲁番,屈支国则是今天的库车,二者在今天中国的境内。

第二个例子:玄奘到了缚喝国(旧地在今阿富汗北部),遇见磔迦国(在北印度)的三藏僧般若羯罗,对论藏最为熟悉,玄奘向他学习《毗婆沙论》。

第三个例子:在迦毕试国(旧地在今阿富汗喀布尔一带),国王“信重大乘,乐观讲诵”。当地有大乘三藏法师,名叫秣奴若瞿沙(意译如意声),还有萨婆多部的僧人阿黎耶伐摩(意译圣胄),还有弥沙塞部的僧人,名叫求那跋陀(意译德贤),都是当地最有学问的僧人。只是因为属于不同的学派和部派,所以学问上“虽精一理,终偏有所长”。但玄奘却是“备识众教”,大家互相交流,玄奘“随其来问,各依部答,咸皆惬伏。如是五日方散。”国王很高兴,专门布施给玄奘“纯锦五匹”。

第四个例子: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当地的僧胜法师,年纪将近70 岁,能够讲说多种经论,玄奘停留下来,认真地向他学习。

玄奘到达印度本土之后,求学的范围,不限于一处。玄奘先在那烂陀,稍事停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了周游五印度的行程。玄奘每到一处地方,一边朝圣,同时也向当地的高僧大德学习。这方面也有好些事例。

在中印度的伊烂拏国(在今比哈尔邦境内),有两位有学问的僧人,一位名叫怛他揭多毱多(意译如来密),一位名叫羼底僧诃(意译师子忍),两人最为通解佛教萨婆多部的学问。玄奘于是在伊烂拏国停留了一年,学习萨婆多部《毗婆沙》以及《顺正理论》等经典。

另一个例子:玄奘到达南印度的驮那羯磔加国(今Amaravati),遇见两位“善解大众部三藏”的僧人,一位名叫苏部底,一位名叫苏利耶。玄奘在此停留数月,跟他们学习学大众部的《根本阿毘达磨》等经论。他们也跟玄奘学习大乘诸论。最后大家一起同行,巡礼圣迹。

再一个例子:北印度的钵伐多国(约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曾经是慎那弗怛罗(意译最胜子)论师在这里撰写《瑜伽师地释论》的地方,也是贤爱论师、德光论师最早出家的地方。“其国有二三大德,并学业可遵。”于是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学习正量部《根本阿毘达磨》及《摄正法论》、《教实论》等经论。

还有一个例子:在印度的摩揭陀国,有一座低罗择迦寺,寺中有一位名叫般若跋陀罗的大德,在萨婆多部出家,精通萨婆多部的三藏以及声明、因明等学问。为此玄奘在这里停留两个月,向般若跋陀罗请教和学习。

低罗择迦寺的遗址早些年被发现,离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Rajgir,即佛经和《大唐西域记》所称的王舍城不远。遗址颇具规模,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玄奘学习的对象,也不一定限于出家的僧人,还有在家的居士。那烂陀的附近,有杖林山。杖林山有一位胜军居士,一位有学问,也被称作论师。胜军不仅精通大小乘论,而且精通声明,也曾经跟随戒贤法师学习过《瑜伽师地论》,同时“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究览根源,穷尽枝叶,既学该内外,德为时尊”。玄奘向他学习,前后两年。玄奘从胜军学习了《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还向他请教有关《瑜伽》和因明等方面的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以上举出的多个事例,可以说明玄奘为了求取佛法,在印度到处游学的情形,但在玄奘在印度前后的十多年中,最重要的还是他在那烂陀学习的经历。

关于玄奘在那烂陀的情况,《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续高僧传》卷四的《玄奘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玄奘到达那烂陀后,安顿下来之后,首先是敬礼附近的各处佛教圣迹,然后回到那烂陀。这时他请戒贤法师宣讲《瑜伽师地论》,同时听讲的有数千人。戒贤法师讲《瑜伽师地论》,时间前后十五个月。除了《瑜伽师地论》,玄奘还在那烂陀听过《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圣教论》、《对法论》各一遍,《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再有《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六足”、“阿毘昙”等经典,因为玄奘此前在迦湿弥罗几个国家已经学习过,到了那烂陀,主要就是就一些疑难问题与那烂陀的法师们做一些讨论。可见玄奘当年学习佛教的经论如何的努力和认真!

玄奘在印度学习的,不仅是佛教方面的学问,也包括佛教以外的一些知识。当时的那烂陀,“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为了掌握学习和翻译的工具,玄奘同时还学习“婆罗门书”,也就是印度当时通用的文字。

那烂陀寺的僧人,主客有万人之多,所有的僧人中,“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玄奘名列成就最高的十人之中,这显然不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

在那烂陀,玄奘开始时还可以说是一位学僧,到了后来,他成为一位教师。玄奘的老师戒贤,让玄奘为大家讲解《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此前那烂陀有一位名叫师子光的法师,曾经为大家讲解过《中论》、《百论》。从中观派的立场出发,师子光批评瑜伽行派的理论。玄奘既通解《中论》和《百论》,对《瑜伽师地论》也很精通。在玄奘看来,不管是中观派还是瑜伽行派,都是“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二者其实可以“会通”。玄奘与师子光反复讨论,赞成玄奘的主张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玄奘“和会二宗言,不相违背,乃著《会宗论》三千颂”。玄奘把论文呈送给戒贤,读过的人,“无不称善”,于是“并共宣行”。

公元七世纪初年,印度最有势力的国王,是羯若鞠闍国的戒日王。戒日王知道了玄奘从中国来,博学多才,特地约见玄奘。因为玄奘,戒日王派了使节到中国。中印之间由此有了直接的外交关系。

戒日王仰慕玄奘的学问,为此在羯若鞠闍国的都城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举行大会,请玄奘作“论主”。参加大会的有印度的二十多位国王、四千多位佛教僧人,以及两千多位其他教派的信徒。大会上玄奘宣读了他的论文,据说十八天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反驳。大乘僧人称玄奘“摩诃耶那提婆”,意为“大乘天”;小乘僧人称玄奘为“木叉提婆”,意为“解脱天”。

所有这些有关玄奘的故事,都已经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最后,如果做一个总结,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玄奘到印度留学,可以说是求法,可以说是取经。这包括知识的交流,也包括玄奘在印度,还有一路上经过各个国家时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这中间主要是佛教,但不限于佛教。所有这些,体现的正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所有这些交流和互鉴,都发生在今天所谓的丝绸之路上。

历史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和中亚以及东南亚传到中国,至今在中国,在东南亚仍然有很大影响和很强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求法僧,也通过丝绸之路,前往印度求法,同时取回佛教的经典。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承载了无数佛教与文化的交流的故事。历史说明,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历史上的传播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过去的两千年里是这样,到了今天,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

Xuanzang and Silk Road: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Buddhism

Wang Bangwei

Dean,School of Oriental Culture,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By sorting and summarizing Xuanzang's journey westward along the Silk Road for the Buddhist sutra,this paper notes that the historic journey consists of both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knowledg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along the journey,which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lated countries. The Silk Road is not only a road for commerce and trade but also a road witnessing the Buddhism spread and cultural exchange.

Keywords:Xuanzang,Silk Road,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