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种子是第八识生色法与心法的功能。《成唯识论》第二卷说:“一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为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1]论中的本识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前七识都是第八识所生,所以称第八识为本识,亲生自果是强调不是异熟因所生,功能差别是与前七识相区别。唯识学从有漏种子到无漏种子的转变是靠“熏习”来完成的,这种证得真如的过程就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过程,破除妄执,达到精神的解放。唯识学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然后再由知转智的过程。
唯识学是无着、世亲于公元四世纪形成的大乘有宗的一种理论,以严谨的学风、细密的思辨组建“万法唯识”的思想体系,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唯识学发展在中国古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北魏永平年间以菩提流支为代表的地论宗将其传入中土;后以真谛为代表的摄论师又弘讲了《摄大乘论》形成了摄论宗;在唐初得到了玄奘、窥基师生为代表的慈恩宗的弘扬,后又传给慧沼,再传给智周。之后,唯识学在中土就衰落了。
在近代思想中,唯识学复兴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唯识学逻辑严密、义理精微,是能够抵制西方哲学的东方文化之一;二、杨仁山东渡日本,取回了在中国已经遗失的唯识学典籍,为唯识学的复兴创造了条件。杨仁会创办了“祗园经舍”,培养了太虚和欧阳竟无僧俗两界弘扬唯识学的旗帜性人物。
欧阳竟无先生遵师命在南京创办了金陵刻经处,校刻经典。1922年与章太炎等发起建立支那内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唯识学学者,如:吕澂、汤用彤、梁漱溟、梁启超、陈铭枢、王恩洋等人,他们形成了居士(在家)界弘扬唯识学的重要一支,笔者认为,这一派的唯识学思想是“纯粹”的唯识学思想。民国初年,唯识学研究的另一派学者是韩清净、朱芾皇为代表的“三时学会”。韩清净与欧阳竟无当时并称“南欧北韩”,可见,其佛学的造诣。但因居士的作品历经战乱和文革,实难查询,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并未涉及本文论题,因此不加赘述。
僧界弘扬唯识学的佛教革新运动领袖太虚大师“他认为科学进步,神学失其依据,哲学降为科学之附庸,陷于唯心唯物之聚讼,唯有唯识学,可满足新近学术思想上最要之要求,提供给世人一种能善用科学而不被科学所迷误的真自由法,为人类思潮别开生面。”其弟子以印顺导师为代表,包括正果、慈航等。
以上简要介绍了唯识学在古代及民国初年弘法的情况,目前唯识学在学术界又被重视起来,如:国内外各大高校也有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