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的相通之处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称为继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
美国超个人心理学院将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在19 和20世纪的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整合主要精神传统的洞见和智慧。超个人心理学主张人类经验的终极维度的科学研究,它为理解人性并帮助人充分地发展潜能提供最广泛的途径。”[1]超个人心理学主要研究超个人经验,即“存在的认同感或自我感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扩大到人类、众生、心智及宇宙性的经验。”[2]超个人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门心理学,它尝试跨宗教、文化的界限,被认为是东方智慧与西方心理学最好的整合。
佛教中有相当成熟的心理学,这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界的共识。陈兵教授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全体佛学看成一门心理学。”[3]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代表,主张万法唯识,对心识的结构、层次、功能、染净因缘、心与世界的关系、转识成智的方法及阶段等,都做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唯识学的目标,是通过认识研究人的心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修行调伏、净化、庄严自心,达到断伏烦恼,获得究竟解脱。
超个人心理学和唯识学的不同,在于超个人心理学试著绘出一张尽可能包括所有精神修炼的地图,而佛法则是其中的一种修炼方式。超个人心理学也不是一个新宗教,而是一门寻求了解人类如何有精神层面的经验,以及如何在精神方面成长的科学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项兼具学术与科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有疗效的应用修行。它是从主流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一些修行法门中(例如:佛教、瑜伽、回教、基督教)汲取有帮助的知识与方法,进而尝试从一个更客观的超个人观点去理解人性并帮助人充分地发展潜能的一门学问。超个人心理学在一开始的发展当中,便参考了许多东方的传统精神思想与经验,其中引用最多的就是佛学。超个人心理学家一般都会亲身实践佛教、道教、印度瑜伽等禅修方法,代表人物肯.威尔伯(Ken Wilber)和查理士.塔尔特(Charles T. Tart)都主修佛法,当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