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与佛学院人才培养

玄奘精神与佛学院人才培养

贤 空

法门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

摘要:玄类大师是彪炳史册的佛学大师、翻译家,中印文明交往的杰出代表。玄类大师的精神包括宗教信仰、个人品格、励志求学、政治态度等方面。当前中国大陆佛学院教育存在大乘悲愿不够、学修关系不顺、修学次第不明、课程设置缺乏体系、过分学术化风气抬头和丛林精神日渐流失等问题,玄类大师的精神正好可以作为解决佛学院教育诸种问题的指导。

关键词:玄奘精神;佛学院;人才培养

玄奘大师(600—664)洛州缑氏(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祎,自幼从兄诵习经典,娴熟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大理卿郑善果见其年纪虽小,然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志,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大师到处参学,广学经论,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于是发誓游历天竺,以问疑辩惑。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大师西行,历尽艰辛到达印度,留学那烂陀寺,又遍历五天竺,历谒名贤,讲说经论。贞观十七年,玄奘东归,往返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玄奘西游,赍来佛像及佛舍利一百五十粒,请回佛经梵典原本520 夹共计657 部。玄奘大师归国后,立志翻译经典,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19年间共译出75 部1335 卷,还著有《八识规矩颂》、《大唐西域记》等著作,创建了不世伟业。大师于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高宗哀恸不已,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大师一生德范和才华功业,足堪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每一位佛弟子学习追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