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导的起源

一、唱导的起源

“唱导源于天竺”[3],《大宋僧史略》中云“唱导者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呪愿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椎轮也。”“焚香胡跪,叹佛相好,合是导师胡跪尔,或直声告或诘曲声也。又西域凡觐国王,必有赞德之仪。”[4]可见西方之唱导为赞导,有表白,祝愿之意,有焚香、欢佛、赞德之仪。之后,《大宋僧史略》又云“法流东夏,其任尤重。如见大官谒王者,须一明练者通暄凉序情意赞风化。此亦唱导之事也。”[5]可见,唱导之法流传到中土,“其任尤重”。必须能力甚高的人才能担任,究其原因是唱导之事流传到中土发生了流变。

慧皎的《高僧传》云“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6]唱导初传中土时,沿袭了西方唱导之赞导之仪,“宣唱佛名,依文致礼”。之后在中土有了流变,除承袭西方之唱导赞导之仪之外,又增加了“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内容。通过大德高僧升座说法,援引佛经譬喻等以达到此目的。到慧远之时,将唱导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在斋集上“躬为导首”,并在斋会上“先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再说明斋意。由此,《高僧传》云“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7]可见,中土之唱导对唱导者要求甚高,须“声辩才博”,无外乎“法流东夏。其任尤重”。[8]

中土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为目的唱导活动,内容和仪式上在《高僧传》中也有具体描述。《高僧传》云:

“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行周烟盖停氛。灯惟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各各弹指人人唱佛…..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其间经师转读事见前章。皆以赏悟适时。拔邪立信。”[9]

可见唱导的内容为“谈无常、语地狱、征昔因、核当果、谈怡乐、叙哀戚”,其中导师运用佛经故事等旁征譬喻,达到众心向佛、拔邪立信的目的。唱导的仪式中有“烟、灯、炉”,即先有焚香,再有导师唱导之后“各个弹指人人唱佛”,唱佛等,期间经师转读等。

可见,慧远所述的唱导即承袭了西方唱导之内容,焚香、欢佛、赞佛、唱佛之仪,有表白、祝愿之意,也增加了对佛教“无常”“因果”“生死”等法理的宣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