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的践行者——日本入唐僧圆仁

玄奘精神的践行者——日本入唐僧圆仁

师 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要:玄类于唐贞观三年(629)不顾安危,西行求法,所到之处,声名远扬。归国后,译经达74 部,1338 卷。玄类不仅在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及中印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唐太宗称他是“法门之领袖”,唐高宗以他为“国宝”,鲁迅先生赞扬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日本的很多僧侣都应该受过玄类精神的感召,其中日本的圆仁被称之为“日本的玄类”,他可以说是玄类精神的践行者。虽然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但圆仁很好地践行了玄类精神。

关键词:玄奘精神;圆仁;求法

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肯定了佛教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并称赞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不顾安危,西行求法,所到之处,声名远扬。归国后,译经达74 部,1338 卷。玄奘不仅在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及中印文化交流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唐太宗称他是“法门之领袖”,唐高宗以他为“国宝”,鲁迅先生赞扬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日本的很多僧侣都应该受过玄奘精神的感召,其中日本的圆仁被称之为中国的玄奘,他可以说是玄奘精神的践行者。虽然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但玄奘精神在圆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交通日益进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出国留学尚且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何况是一千多年前!圆仁前两次渡海来华皆因遇上风暴而失败,最终在45 岁的时候,第三次渡海成功。圆仁在唐近10年,期间尝尽了各种辛酸苦辣,然而苦心人,天不负,圆仁最终成功求法回国,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正是当代许多人所缺失的,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并学习的玄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