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不任专译”是玄奘毅然出走的直接动因、主因

三、诏令“不任专译”是玄奘毅然出走的直接动因、主因

如果说,玄奘自西明寺迁至玉华宫,是因为担心惨烈的宫廷争斗“殃及池鱼”,坏了佛经翻译的大事,那么,一纸“不任专译”的诏令则是其最后毅然出走的直接动因、主因。

且看玄奘在给高宗《请入玉华宫翻译表》中是怎么说的:“沙门玄奘言:名庸虚幸参梵侣。贞观之日,早沐殊私;永徽以来,函叨恩遇。顾循菲劣,每用惭负。自奉诏翻译一十五年,夙夜非遑,思力疲尽,行年六十,又婴风疹,心绪迷谬,非复平常,朽疾相仍,前途讵几?今既不任专译,岂宜滥窃鸿恩!见在翻经等僧并乞停废,请将一二弟子移住玉华,时翻小经,兼得念诵,上资国寝,下毕余年。并乞卫士五人依旧防守,庶省宸造,免其灾戾。无任恳至,谨诣阙奉表以闻。轻触威严,伏深战惧。谨言。”

不难看出,奏文中除了充满老病之叹以外,最主要的是字里行间不加掩饰的牢骚和怨尤,很有破釜沉舟、违诏抗旨的意思。原因是明摆着的:我玄奘在过去的15年中,玩命地工作,已经弄了个病朽相仍,心力交瘁,要完成原来设计的事业蓝图本来就够艰难的了,而现在可好,竟然降下敕诏,不再让专任翻译,这不分明是要我放弃为之奋斗了几乎一生的事业吗?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滥窃鸿恩”,继续守在这高堂广殿之中?陛下你干脆将译经班子解散了,准允我带上一两个弟子到玉华宫寺去,不时翻些小经,做些念诵,如此,或许还可以为国家尽些微力,同时也可藉以了此残年。整个表文中,关键词是“不任专译”和“翻经等僧并乞停废”。这两个关键词虽然至写奏表时才出现,但其中所蕴含的情绪却蓄之已久,可以这样说,自从大慈恩寺迁住西明寺之初就开始了。用牢骚和怨尤来抗旨,这不只是反映了玄奘当时高度痛苦、伤心的情绪,更反映了他反抗“不任专译”诏令的胆量、意志和决心。

西明寺是高宗、武后为太子弘大病初愈所建的愿寺,庄严之盛不亚于梁之同泰寺和魏之永宁寺,同时拥有当朝“二圣”和储贰的威权,还专门拨给上房一口、度沙弥十人充弟子、为之举行了隆重的入寺仪式、中使朝臣慰问络绎,棉帛绫锦施赠无算等等,在别人看来,奉诏住于这里,那真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呢!可玄奘并不这样看,在这新寺里,自己既非寺主,亦非上座,这也罢了,名呀利呀之类的事本来就是虚而不实的玩儿,不必放在心上。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译经班子并未与他一起迁移过来,翻译工作无疑要受到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点:一年过去了,新译典籍只有讲解小乘萨婆多部各种法门的《入阿毗达磨论》一卷。这本来就让玄奘焦急不已,并且因此而加剧心中的疑虑。而“不任专译”的诏敕,不管是出于何种动机、目的,这在实际上都是对其求法本怀、译经大愿的否定,自然也是对其此前的一切奋斗、努力的否定。这对于一个以四生为己任、建正法为身事的释子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不啻为五雷轰顶,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乎牢骚与怨尤顿生,甚至置忤逆、抗旨罪于不顾,其为法忘躯、舍身殉法的本性、精神,在别样的、特殊的环境里再次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奏表是呈给高宗皇帝的,但笔者以为,玄奘的牢骚与怨尤却是针对武后的。一因惨烈的宫廷斗争是由武后引起来的,二因自显庆以后武后在实际上执掌了政权,三因西明寺是为太子弘所建的愿寺,玄奘很自然会将“不任专译”的诏令与武则天联系起来。虽然,后来的事实表明,武后终其一生不仅没有反对过佛教,相反的是做了许多佛事活动,但在当时惨烈的宫廷斗争的背景下,玄奘对武后的回向、归佛动机以及人品是存在疑问的,所以有可能认为“不任专译”的诏书就是武后下达的。而武后呢,她本来对佛经翻译事务就不如太宗、高宗那样重视,再加上私心,要玄奘多做佛事,为太子祈福求佑,很有可能在代理朝政时下了这道敕令。当玄奘进《请入玉华宫翻译表》之后,高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最后作了更正,敕准其带领整个译经班子进住玉华宫寺,继续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正是玄奘的机敏与果断,争取到了黄金般宝贵的四年时间,在玉华宫寺翻译出《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等六百多卷典籍,用四年多时间干了相当于过去十五年的工作,为完整保存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空有二宗的经典、大乘人供奉的般若学说,为创立法相唯识宗,也为在中国建立系统的佛教理论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是玄奘独运睿智并坚守信念的行动,使其译经弘法事业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并由此而将中国佛教发展推向鼎盛的峰巅,同时圆成了其崇高、端正、清净的人格。

从玄奘退避玉华宫寺译经一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其译经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其智慧、决心、毅力、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文化人要为人类留下一点有益的遗产,那是非常不容易的,非有万难不屈、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不能达此目的。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Translation:Why was Xuanzang Transferred to Yuhua Palace

Chen Jingfu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Abstract:Xuanzang began to translate Buddhist sutras after returning from India to seek Dharma in 645 AD,anyway,the loc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ere changed several times,from Hongfu Temple to Cui Wei Palace and from Ji’Cui Palace to Yuhua Palace,and it has experienced two generations of emperors. The continuous relocation of Xuanzang's scriptures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uanzang and politics,and the reasons are very profound.

Keywords:Xuanzang,Yuhua Palace,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