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及出家原因新考

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及出家原因新考

郭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摘要:比丘尼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自佛教传入之初,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女性信徒,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女性信众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比丘尼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对僧人的研究。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对比丘尼的忽略,与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处于比丘尼发展的初期,但在有唐一代,中国的比丘尼得到迅速的发展。有关唐代比丘尼的传记文献较少,传世和出土的墓志资料是研究唐代比丘尼的王要资料。因此,文章试图通过现存的唐代比丘尼的传记和墓志、塔铭、造像记等资料考察唐代比丘尼的来源及分析出家的原因。根据这些资料,笔者发现,唐代比丘尼的来源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皇族宗亲;二、士族妻女;三、平民百姓。唐代女性出家的原因亦可大致分为五点:一是笃信佛教;二是消灾除病;三是亲人去世;四是家庭贫困;五是父亡复仇。

关键词:唐代;比丘尼;身份;出家原因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女性出家就成为佛教发展的一支力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出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唐一代,女性出家更是普遍,她们与比丘一样受到世俗的尊重。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比丘尼的地位一直低于比丘,以至于关于比丘尼的记载极其零散。如果说将中国历代的高僧传记合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佛教史,那么将所有佛教书籍中关于比丘尼的记载收集在一起也无法整理出系统的比丘尼发展史。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国内外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已经十分系统,然而对于比丘尼的研究却仍然十分有限。相比较而言,目前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僧人,且以佛教发展史的研究最为系统,而对历代高僧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然而对比丘尼的研究则仅限于有限的几本专著与论文,如民国时期上海僧人释震华所编著的《续比丘尼传》、张煜的《〈续比丘尼传〉初探》、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蔡鸿生教授所著《尼姑谭》、郝春文教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吴艳《两晋南北朝与唐代比丘尼僧团比较研究》、陆静卿《六朝隋唐时期比丘尼等女性宗教性自残行为浅析》等

本论文将在上述专家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比丘尼墓志为研究中心,厘清唐代比丘尼出家前的身份及出家原因,以期对唐代比丘尼的群体形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