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绸之路
中国的西汉时期,内地与西域、中亚等区域便开始了经济与文化大规模的交往与互惠,相互间形成了数条沟通东西的道路,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古代东西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中国民众最常利用的是穿过始于汉唐国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甘肃等地的河西走廊、新疆吐鲁番到达中亚阿富汗北部的法扎巴德,由此再分数条线路分别向南、向西。因为这条道路上运载的大部分是绢,所以这条东西的动脉被命名为“绢之路”[2],后中国人称之为“丝绸之路”(以下或简称“丝路”)。
古代丝绸之路的往来充斥着经济贸易、民族迁徙、宗教传播、战争和平。诚如李利安先生所定位的那样,“(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商贸之路,而且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等六位一体的文明交往之路,为古代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交往通道,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实现了彼此沟通,使人类各大文明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并在互补中不断完善和成熟,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3]丝绸之路通过地缘因素和文化要素,将中国与沿线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建立起连绵不绝的文明交往血脉。
彭树智先生也认为,交通是文明交往洪流奔腾向前的大动脉。交通可以通俗化为“路”,而“路”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文明进步而“走”出来的。文明交往因“路”而通畅、而扩大活动范围。人类文明交往史有各种各样的“路”,大致上都以物质和精神交往媒介为内容的,如毛皮之路、香料之路,尤其是贯通三大洲的丝绸之路、环绕地球的新航路在历史上为最突出。[4]
此外,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几乎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时发展,基本上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两条,基本上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始发地,向东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从历史上来看,南海航线是海上丝路的主线,东海航线次之。后期,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建立海上贸易,规模并逐步超越陆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