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场信仰
玄奘所记载的菩萨道场信仰,以观音菩萨道场信仰为主,但也有弥勒菩萨道场信仰、文殊菩萨道场信仰等。此外,还有组合式的道场信仰,即一佛二菩萨三尊像道场信仰以及二菩萨道场信仰等。
1.观音道场信仰
在《大唐西域记》中,共记载有8 座观音道场。在乌仗那国有一观音精舍,其中有“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威灵潜被,神迹昭明,法俗相趋,供养无替。”[82]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即是观音菩萨。迦湿弥罗国有一观音小伽蓝,“中有观自在菩萨立像。其有断食誓死为期愿见菩萨者,即从像中出妙色身。”[83]在奔那伐弹那国有一观音精舍,“中作观自在菩萨像,神鉴无隐,灵应有征,远近之人,绝粒祈请。”[84]在摩诃刺侘国,城南不远有一座故伽蓝,“中有观自在菩萨石像,灵鉴潜被,愿求多果。”[85]在摩揭陀国,有一精舍,“有观自在菩萨像,净信之徒兴供养者所见不同,莫定其所,或立门侧,或出檐前,诸国法俗咸来供养。”[86]此外,摩揭陀国还有一座孤山,在孤山中有一座精舍,也是著名的观音道场,玄奘记载:
迦布德迦伽蓝南二三里,至孤山。其山崇峻,树林欝茂,名花清流,被崖缘壑。上多精舍灵庙,颇极剞劂之工。正中精舍有观自在菩萨像,躯量虽小,威神感肃,手执莲花,顶戴佛像。常有数人,断食要心,求见菩萨,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见观自在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从像中出,慰喻其人。昔南海僧伽罗国王清旦以镜照面,不见其身,乃覩赡部洲摩揭陀国多罗林中小山上有此菩萨像,王深感庆,图以营求。既至此山,实唯肖似,因建精舍,兴诸供养。自后诸王尚想遗风,遂于其侧建立精舍灵庙,香花伎乐供养不绝。[87]
此外,在南印度的秣罗矩咤国,还有著名的布呾洛迦山:
秣剌耶山东有布咀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88]
此外,摩揭陀国的满胄王铜佛像北二三里,有一处砖精舍,其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89]多罗菩萨被称为圣救度佛母,即绿度母,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此又被称为多罗观音。因此,此多罗菩萨道场亦可被认为是观音道场。
这8 座观音道场,最著名的是布呾洛迦山,此山在《华严经》中有记载,在一些密教经典中也有记载,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布呾洛迦山演变为中国汉地的普陀山和藏地的布达拉宫,并使其成为著名的观音道场,一直发展至今,长久不衰。其他6 座道场,皆为佛寺,或位于城市,或位于山林,如孤山。几乎每一座观音道场,皆被认为非常灵验,如乌仗那国的观音道场“威灵潜被,神迹昭明”,奔那伐弹那国的观音精舍“神鉴无隐,灵应有征”,摩诃刺侘国的观音道场“灵鉴潜被,愿求多果”等,因其灵验,有很多的人前来朝拜,如在布呾洛迦山“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业师李利安先生专门探讨了玄奘法师对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的考察,总结出古代印度观音像灵验信仰的七种模式,即起效而不显相,观音显相,起效与显相都发生、但不同步,显相与起效同时发生,观音各种化身像灵验信仰,净土信仰体系的观音灵验信仰,非救世型灵验信仰等,[90]对其灵验信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2.弥勒道场信仰
玄奘所记弥勒菩萨道场,著名的有3 处,在乌仗那国的达丽川中的大伽蓝,是一座弥勒道场,其中“有刻木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昱,灵鉴潜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旧曰末田地,讹略也)阿罗汉之所造也。”[91]在荼建那补罗国,城侧有大伽蓝,伽蓝中有一精舍,是弥勒道场,“中有刻檀慈氏菩萨像,高十余尺,或至斋日,神光照烛,是闻二百亿罗汉之所造也。”[92]同观音道场一样,乌仗那国道场中的木刻弥勒像亦很灵验,“金色晃昱,灵鉴潜通”,荼建那补罗国的刻檀慈氏菩萨像到斋日时,即“神光照烛”。王雪梅教授曾对弥勒灵验信仰进行了考察,她说:“如果说未来弥勒成佛太遥远,往来兜率太困难(一般需要很深的禅定力及神通力方可,这不是每一个弥勒信徒都可以达成的),那么这些伫立在信众眼前的‘神光烛照’、‘灵鉴潜通’的弥勒菩萨像似乎更能满足普通信众的心理需求。”[93]此外,在婆罗痆斯国鹿野苑“三佛经行侧有窣堵波,是梅呾丽耶菩萨受成佛记处。”[94]梅呾丽耶菩萨即弥勒菩萨。鹿野苑的这处弥勒道场,在《中阿含经》中亦有记载,“佛经记载与历史遗存相互印证,亦可见弥勒授记的说法经久流传”,此外在佛陀初转法轮处还有弥勒的授记处,象征着“佛佛相续、法法相连”,[95]这皆有很重要的意涵。
3.文殊道场信仰
玄奘所记文殊菩萨道场,不是很多,仅有一处,在秣菟罗国记载释迦如来诸圣弟子遗身窣堵波时,提到了“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诸菩萨窣堵波”,每到斋日时,学习大乘的人“供养诸菩萨”,整个道场“珠幡布列,宝盖骈罗”。[96]
4.组合式道场信仰
在摩揭陀国,还有两处组合式的道场信仰。在鞮罗释迦伽蓝中有一座精舍,有一佛二菩萨石像,“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凡斯三像,鍮石铸成,威神肃然,冥鉴远矣。”[97]在此道场中,中间供奉佛立像,左右供奉的是多罗菩萨像和观自在菩萨像。另外,在菩提树东,有一精舍,供奉有两尊菩萨银像,“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98]在这两处组合式的菩萨道场信仰中,均有观音菩萨,其中第一处道场中的多罗菩萨还是观音之化身,足见观音影响之大。而弥勒与观音同时被供奉,应是为了表征弥勒的亲和力,以贴近百姓,救苦救难。对此,王雪梅教授说,“古印度社会供奉弥勒菩萨像往往和观音菩萨像一样,追求宗教灵验效应,为群众解决当下的困厄”。[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