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三、结语

唯识学思想在佛教中影响较大,是古印度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侧重于认识论方面的内容。唯识学认识论主要是对人们认知能力的分析,其体系严整,名相微细繁杂,逻辑谨密,冠于诸论,是比较成熟的一部重要论著。唯识学并不是否定客观世界,而是以客观世界在赖耶识上的投影为对象进行认知,不断地去除虚假影像,获得清净。随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对赖耶识相分的认识也就越接近于客观世界。胡晓光先生在《浅义唯识学的种子论》一文中说:“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可以看出,唯识学是在认知上构造以心识为主体的符号图景世界,这是因为人所认知的都是心所变现的相分,而相分又都不离识体存在。业是一种力能,是心力能,然而人的心识活动都是一系列符号程序的运动,这些符号就是名言种子(信息)。”[33]因此,对赖耶识相分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对后学者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印度乃至东方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On the meaning of“seed”from the view of 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

Pu Chao

Dean,Dharma Realm College of Changshu

Abstract:“seed”is the core theory of the Vijnaptimatratasiddhi. Eight consciousnesses,Trilaksanat and Dharmalak ana are all about the seeds and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so it's important to study the“seed”and to understand it in a wa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seed”,and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the seed“six meanings”and the theory of fumigation. Secondly discusses the seeds with the curr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ed is a potential that the current strength,seeds with different current is no different,a distance this clue is the penetr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know without borders”.

Keywords: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seed,current,acquire

【注释】

[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8 页。

[2]《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3]《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4]《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5]《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6]《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7]《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8]《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三,《大正藏》第29 册,第531 页。

[9]《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10]《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一八,《大正藏》第29 册,第863 页。

[1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12]《大乘成业论》卷一,《大正藏》第31 册,第783 页。

[13]《俱舍论记》卷一九,《大正藏》第41 册,第292 页。

[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四,《大正藏》第27 册,第741 页。

[15]《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一三,《大正藏》第41 册,第890 页。

[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二,《大正藏》第27 册,第774 页。

[17]《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9 页。

[18]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 页。

[19]吴学国:《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复旦学报》,1999年第3 期。

[20]《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 册,第8 页。

[21]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88 页。

[22]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64 页。

[2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31 册,第13 页。

[24]王恩洋:《中国佛教与唯识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86 页。

[25]胡晓光:《阿赖耶识刍议》,《法音》,1999年第3 期。

[26]胡晓光:《略论唯识学的真如理论》,《法音》,1994年第8 期。

[27]《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大正藏》第29 册,第104 页。

[28]《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九,《大正藏》第29 册,第98 页。

[2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正藏》第27 册,第700 页。

[3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大正藏》第27 册,第313 页。

[3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八,《大正藏》第29 册,第440 页。

[3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八,《大正藏》第29 册,第440 页。

[33]胡晓光:《浅义唯识学的种子论》,《法音》,1999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