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的复兴应借鉴超个人心理学

三、唯识学的复兴应借鉴超个人心理学

唯识学在玄奘留学归国后,在初盛唐时期显赫一时,著述宏富,人才济济。但是因为过于理论化及战乱等原因,唯识学在唐代不到百年间便衰落了。清末民初,为了应对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国人开始反省中国传统佛学的弱点和弊病,认为当今应该是一个崇理性、讲逻辑、重验证的科学时代。经过抉择,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认为唯识学是最适应时代的佛学,能够回应西方的文化挑战。“在佛教诸宗之学中,法相唯识学体系最为严整,系统精致,条理井然,运用逻辑(因明)和知识检验(量论)的方法进行推论,具有修行实证的严格步骤,很像是一门学问甚或科学。”[13]因此,衰绝已旧的唯识学说在民国时期在教界、文化界盛行一时,成为近代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当代佛教界和学术界,虽然唯识宗已经得到了公认的重视,但是唯识学说仍然有待继续复兴。在这方面,唯识学应该借鉴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和经验。

唯识学本是瑜伽观行的产物,以瑜伽的实证为根本依据。唯识学在中国未能长久传承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唯识学的理论过于深奥,缺少实证方法和验证,因而未能得到修行者的实践和传承。民国以来的唯识学者,也是多在知识义理上下功夫,在瑜伽观修上很少用功。唯识学作为一个以实践为目的的“知行合一”的修学体系,在当代更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修证,这也是当代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威尔伯提出,传统的宗教如果要能和科学对话,就必须秉持中肯的科学经验论,符合“所有有效知识的三道准绳”[14]

(1)指令工具(instrumental injunction)。可能是一套操作实务,一组范例,一部典范,一套经验,一部条例,它的形态不出“如果你想认识这个,你就得这样做”的范围。

(2)直接理解(direct apprehension)。经由指令,可引导出对相关领域的直接体验,也就是说,直接体验或理解材料内容。即使材料乃经过中介取得,在体验的当下,它仍然直接被理解。

(3)公共的证实或否证(communal confirmation or rejection)。这是和别人携手合作,对于材料、证据成果加以检验,让别人也运用同样的指令和理解准绳,看是否能确实获得同样的成果。

在威尔伯看来,这三大准绳乃是科学方法的根本要素,也是所有认识模式的要素。可靠的宗教经验,不能仅仅停留在神话或者玄想中,它必须基于直接的秘契、超验、默观或者瑜珈的体验基础上,且必须严格面对有效知识的三大准绳。此即是说,唯识学要想真正在科学时代发扬光大,必须符合科学方法的要素,经得起科学的实证,否则永远只能在少数人的话语圈中形成影响力。

超个人心理学还以最新的脑科学、认知学、神经医学及各种科学手段等方式对瑜伽禅定状态进行研究分析。如1978年哈佛医学院以罗夏墨渍测验来对禅修者施测,以分析受测各组人对这十张内容不同的墨渍图片的反应特征,是否符合《清净道论》对于各禅修次第的经验描述。法师要知道这些墨渍图片没有任何确定的意义,全凭受试者对此墨渍的自由联想和意象指认,来看他是否会把内在隐藏的一切投射出来。如国际知名的脑神经科医生奥斯汀(Jams H. Austin),他的巨著《禅与脑:开悟如何改变大脑的运作》(2007)中,汇集神经科学的证据,协助澄清哪些脑机制是禅主观状态的基础,并应用禅来说明脑如何在不同的意识状态运作。这类研究很多,比如还有对脑波的测试、对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对佛教禅定状态和瑜珈、巫术、精神分裂症患者状态的对比研究等等。

唯识学还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成果。佛教传到西方后,民众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佛法是否能代替心理治疗?在早期佛法刚刚传入美国时,大家都认为佛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认为如果按照佛法正确地修炼,你就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了。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证研究,现在“即使最好的禅修者也需要心理治疗”这种观点已经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共识。[15]

“佛教心理学和实修所做的是‘预设’一个发展的正常过程和一个健全的或‘正常的’自我。”[16]佛教的实修假定修行者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但事实上,很多开始接受佛法并且开始修行的人往往有很多的心理阴影或创伤。实践证明,禅修很容易被用来压抑或者逃避现实感受,禅修者也可能误把空洞的主观感受当成“空性”。修行者很多方面的心理痛苦,如心理创伤、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幼年心理创伤等,由西方心理治疗方法处理,会比静坐更快速、更为成功。或许,禅修方法只适用于人格和心智成熟完善了的人,否则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以历史的高度审视,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的超个人心理学都是整合和汲取了自己时代中全方位的智慧,以人的自心为研究和改造对象,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面向,追求自我超越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人性的最高潜能的研究,主张实现人的终极价值,而唯识学的主旨也是要人实现自性潜能的圆满开发或者圆满的自我实现。超个人心理学关注的主题也和唯识学内容趋向一致:如深层意识、意识的层次、静坐与禅修、人格的转化、大精神(佛性)、慈悲精神和深度生态学等等。超个人心理学目前已经虚心吸纳和学习了唯识学知识,唯识学要想在未来得到复兴和发展,也必须向超个人心理学学习,以充分的开放心态和科学的实证精神,方能将玄奘法师毕其一生弘扬的绝学再次发扬光大。

Consciousness-only Doctrines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Duan Xinlong

Lecturer,School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

Abstract:Consciousness-only Doctrines and contemporary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between the two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pistemology in many aspects,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 only Doctrines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s for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n the age of science,Consciousness-only Doctrines are also necessary to study science and empirical theory and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Keywords:Consciousness-only Doctrines,Transpersonal psychology,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epistemology,empirical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注释】

[1]郭永玉:《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 页。

[2]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21 页。

[3]陈兵:《佛教心理学》,深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8 页。

[4]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5月,第7 页。

[5]詹姆斯著,蔡怡佳、刘宏信译:《宗教经验之种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77 页。

[6]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8 页。

[7]威尔伯著,杜伟华、苏健译:《意识光谱》,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7 页。

[8]威尔伯著,聂传炎译:《整合心理学:人类意识进化全景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237 页。

[9]威尔伯著,杜伟华、苏健译:《意识光谱》,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174 页。

[10]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7 页。

[11]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8 页。

[12]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12 页。

[13]陈兵:《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月,第32 页。

[14]肯.威尔伯著,龚卓军译:《灵性复兴——科学与宗教的整合之路》,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246 页。

[15]罗杰.沃什,法兰西斯.方恩主编,胡因梦、易之新译:《超越自我之道》,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第75 页。

[16]威尔伯,安格勒,布朗等著,李孟浩、董建中译:《意识的转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第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