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真理忠于师说

(二)为持真理忠于师说

冥详《行状》和慧立《慈恩传》中都曾记载,玄奘在那烂陀寺修习五年后游学印度,在伊烂拏钵伐多国的迦布路伽蓝,曾随当地风俗买花请愿。“‘一者,于此学已,还归本国,得平安无难者,愿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愿生覩史多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愿花贯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花贯挂尊颈项。’语讫,以花遥散,咸得如言。”[11]其中第三愿即涉及其对高昌王的谢表中所言“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从请愿结果来看,菩萨以众生皆有佛性示玄奘,这也符合当时中国佛教的情况。自竺道生首唱阐提成佛,至《大本涅槃经》译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从玄奘所问第三愿可见,玄奘出国之前,国内教界亦多持此观点,但其所学瑜伽行派却持一分五性说。玄奘担心一分无性说传至中国使人不生信心,曾有删去经论中一分无性之语,但却遭到了老师戒贤的训斥,谓:“弥离车人解何物,而辄为彼损?”[12]遂忠实本系传承,将一分无性的思想带回中土,认为有一类众生定无佛性,永不成佛。玄奘忠于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并未如禅宗、华严、天台等宗派那样做合乎中国人思维习惯的改造,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之人才得以窥见玄奘所承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也为中国佛教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玄奘法师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了追求真理数十年孜孜不倦、辗转多地求学;为了坚持真理,敢担“必不生信”之风险,忠实师承,一以贯之。这样的求真精神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在玄奘心目中,佛教的终极智慧即是真理,对于现代社会广大的大学生来讲,真理可能就是其所从学、从事的本专业,在向真理奋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也需要不妥协的勇气。现实当中,有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尚无寻根究底之意识,更遑论精益求精的勇气和毅力。玄奘法师正是因为其对佛教真理的寻根究底,才成全了一代“法门领袖”、“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