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表达方式的中国化

一、佛教表达方式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大体看,三国以前可谓早期,以初译佛经、承认皇权和忠孝观念为主;魏晋南北朝时可谓中期,汉译佛经大规模展开,组织仪轨建立,佛教思想走上中国化道路,产生中国佛教思想流派;隋唐可谓完成期,佛教思想中国化完成,建立了好几个中国佛教宗派。佛教中国化,不仅使佛教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丰富了汉语言,充实了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力推进了中国文化的文明化进程。

佛教中国化在表达方式、思想内容两大方面同时展开。

佛教表达方式中国化,主要表现为佛经翻译,佛经由梵文翻译为汉语,变成中国语言。这也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一期,东汉到西晋,以私译为主,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为早期代表,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是代表译作。这时的翻译,以外僧为主。翻译时,口授和笔授结合,记录“传言”而后“证义”润色,有随意性。第二期,东晋南北朝到隋朝,官方翻译为主,翻译越来越准确、全面。道安、鸠摩罗什、真谛为代表。鸠摩罗什近400 卷、300 万字的翻译,以理解准确而成为划时代译作,如《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他反对格义,宁愿创立新概念以准确表达。这时,学僧们翻译与讲习相结合,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理解。第三期,唐代,梵文佛经得到全面系统的翻译;译场建设更加完善,分工职司达11 种;由中国高僧如玄奘、义净等主持。他们华梵俱精,译作质量很高。唐代新译占整个佛经译本一半以上,涉及佛经各个方面。

在经注上,中国佛教学者还用中国汉代以来的经学方式注疏佛经,创造性阐发佛教义理,而开宗立派。在造作佛经上,伴随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原有佛经已经不能满足佛教发展的理论需要。最开始随意说经,到后来编撰佛典,甚者冒名伪造佛书(如《大乘起信论》假托印度马鸣造),或伪造佛经(如《楞严经》),到堂而皇之自造佛经(《坛经》),乃成为佛教中国化在佛经形式上的主要表现。

与翻译和经解相应,佛教组织也发生了中国化。除了中国寺庙建设、寺庙仪轨创制等外,伴随佛教思想的中国化,中国佛教宗派也逐步兴起。首先是东晋时期,佛学受《周易》和《老》《庄》影响,与玄学融合,而产生了佛教的六家七宗。当时流行以玄解佛,人称“佛玄”时期,这是佛教与玄学合流的表现。由于玄学派别不同,佛教学者对“空”的理解也不相同,出现了“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本无宗的分支)、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师论说,如涅槃师、三论师、成实师等,教义则由般若学而形成“真空妙有”和“真常唯心”两派。到隋唐时期,则判教立宗,诞生了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等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受中国先秦诸子、两汉经学学派影响,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遵循和而不同原则,而没有出现像欧洲各教派之间相互压迫甚至发生战争的情况。中国佛教组织的创造性很强,很明显。但也有学人注意到它受中国宗法组织影响的情况,如庙产继承、僧侣姓名等。